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长得好有高收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相貌歧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7 14:59:03

刘一鹏  郑元  张川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评论》2016年第5

 

劳动力市场上的相貌歧视会损害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探究中国劳动力市场相貌歧视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机制,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稳步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界,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一直是重要研究内容,而相貌歧视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国外的学者先后研究了劳动者身高、体重、身材、长相甚至肤色发色等个人特征对于劳动者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缺乏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阻碍了我们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的认识和把握,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因此,我们使用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经验,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相貌歧视问题进行了研究。

我们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进行研究。CFPS是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负责开展的大型微观入户调查,旨在通过跟踪搜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2010年的基线调查覆盖25个省(市、自治区)的14798户家庭,共33600个人。

在着手研究之前,首先要明确歧视的定义。相同或相似岗位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收入差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劳动者之间的生产率差异,这部分收入差异是对能力较高的劳动者的奖励,符合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不属于歧视,举例来说,相貌水平较高的销售员因为自身的

亲和力在人际交往中占优势,因受到客户的青睐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业绩,容易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工资差异的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歧视,歧视是指与劳动者生产率无关的因素造成的劳动者所受待遇的不同,歧视会损害经济运行的效率,损害劳动者的权益。歧视的来源可以是雇主或者消费者,举例来说,如果雇主错误地认为相貌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因而主观地给予其高工资,就属于雇主歧视。

以往的研究大多发现相貌歧视和相貌差异导致的生产率水平差异同时存在,这与我们的估计结果是相吻合的。利用计量实证方法,我们发现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相貌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群体的工资收入会显著低于相貌水平较高的劳动者群体,而且这种效果在男性身上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同相貌水平之间的工资差异有一小部分是生产率差异造成的,但是工资差异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相貌歧视。此结果表明中国的劳动者正因为自身相貌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运行效率。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唤起社会公知和国家立法对于相貌歧视问题的重视,保护劳动者,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