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6-07-12 16:43:36

潘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魏龙(武汉理工大学),《经济评论》2016年第4

 

201512月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到20164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创下国际协定开放首日签署国家数量最多的记录,足以看出全球范围内对气候治理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巴黎协定》还被认为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起点,而中国也正通过制定阶段性减排目标、实施多领域减排政策等途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对外贸易规模高速增长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1980-2012年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近100.4倍;CO2排放量增长475.67%,占全球排放总量比重由7.89%上升至25.86%,并于2006年首次超过美国,至今位列世界第一。那么,中国近年来逐渐增长的CO2排放趋势是否与对外贸易增长密切相关?中国又该如何在贸易增长的趋势下寻求碳减排,具体可有哪些途径?对于上述问题,能够通过考察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地区与行业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内容找到部分答案。

基于技术异质性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的研究表明:(1)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区,进口隐含碳排放则集中于韩国、中国台湾、俄罗斯等地区,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2)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重制造业、轻制造业、能源工业等工业行业,表明行业分布也较为集中;中国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在服务业的贸易及其隐含碳排放逐渐加强,而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则侧重于重制造业和能源工业。(3)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发挥出了主导的正向作用,解释了为何对外贸易隐含碳与净出口隐含碳排放和贸易规模变化趋势较为一致。(4)技术效应总体为负,有利于抑制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而结构效应则出现并不明显的正效应,但从贸易规模下降的特定阶段来看,结构效应能够发挥出一定程度的负效应。上述结论可以说明,中国逐渐增长的CO2排放趋势的确与对外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大密切相关。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们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通过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促进碳减排,使结构效应发挥出积极的负效应。中国应该降低重制造业和能源工业出口比重,进一步扩大其进口以满足国内相关需求;与此同时,寻求扩大较为低碳的服务业、农业等出口比重,相对低碳地保持出口规模增幅。(2)注重淘汰落后产能与转移高碳行业并重,推进碳减排目标下的雁阵式产业升级。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转移高碳行业,并通过进口相关产品满足国内需求,能够对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有效补充,保障国民经济正常稳定运行。(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互补性贸易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积极发挥当前地区合作机制以实现合作碳减排。现阶段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其中有关地区贸易与投资合作或成为中国实现碳减排的另一重要机遇与途径。(4)推动低碳技术开发与引进,并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培育低碳经济下的新经济增长点。一方面,中国整体低碳生产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所以引进国外先进气候友好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节能环保产业,能够弥补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