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多元偏t-Copula模型下新股发行制度与IPO抑价研究——基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6-06-01 09:46:43

 

胡志强 赵美娟(武汉大学),《经济评论》2016年第3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研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IPO抑价现象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在中国市场尤为明显。由于特殊的制度和历史背景,中国股票市场在监管、发行机制和市场风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异较大。中国新股发行制度经历了审批制、核准制到上市保荐制的演变历程,相应的定价方式从固定市盈率、设置上限的市盈率转变为累计询价法。在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演进过程中,IPO企业市盈率限制的变化是新股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不同发行制度特点,发现新股市盈率与同期行业市盈率的差额比率可以作为衡量中国新股发行制度变革的一个可行办法,从而实现对中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动态和市场化改革趋势的度量。
将中国IPO抑价现象的研究置于新股发行制度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其动态变化过程,考察新股发行制度变化对IPO抑价的影响,为今后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创新在于:(1)将新股市盈率与同期行业市盈率的差额比率定义为市盈率差动,将其作为衡量新股发行制度变化的替代指标,实现了对新股发行制度变化的数量刻画和动态分析。(2)市场化改革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利用偏t-Copula函数可以较好地刻画市场化风险,进一步完善对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进程的度量,结合市盈率差动、国有股权比例、滞后时间及其他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考察影响IPO抑价率变化的因素。(3)探究中国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新股发行制度与IPO抑价的关系,分析中国多层次市场的IPO抑价差异的制度背景,为新股发行的注册制改革提供参考。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衡量新股发行制度变化的替代指标,深入探究中国A股市场抑价率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1)A股IPO平均抑价率从124.96%降至55.84%,说明新股发行制度从行政审批、审核制度到询价制的过渡逐渐趋于合理。新股定价的主动权逐渐转向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因此新股发行定价更为公平。(2)设定的市盈率差动指标可以较好地衡量新股改革的推进,市盈率差动值越大,说明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前期市盈率差动对IPO抑价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后期影响力度逐渐减弱,说明随着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不断完善,IPO抑价程度逐渐减小。(3)在四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政策下,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抑价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和中小板市场相比在初期就有较低的抑价水平,在近期更是低至17.2%,更适合领先一步推行注册制的改革。
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1)上市审批权掌握在证监部门手中,发行人缺乏自主权,这与实行注册制的成熟市场有较大差异。近期新股发行改革政策的不断推出,注册制的实行之日逐步靠近,IPO抑价率的逐步下降验证了制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政府应该在平稳的步调中将股票发行逐渐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2)对于新股发行的审核,证监会应该将重点转移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备性上,让创新企业得以在盈利能力较低的早期成功上市,让市场来鉴别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更利于吸引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市,释放创业板市场功能。(3)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抑价程度的逐步降低说明我国注册制的实行已有较好的市场基础,尤其是创业板市场。正因为上市额度和规模的管制,股票供求不平衡从而导致新股IPO高抑价现象,注册制的逐步推进让“上市资格”不再稀缺,从而满足不同特征公司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提高发行效率,宽松的融资环境可以促进全民创业和创新热情,最终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