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质资本与异质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
发布时间:2016-02-18 08:56:54
马红旗 徐植(北京大学)
《中国物质资本与异质劳动之间的替代:理论分析与经验估计》,《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中两个关键的驱动要素在经济增长文献中引起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然而两者在经济增长尤其是在驱动力转换过程中的内在关联却很少被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引擎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增长依赖物质资本持续性的投入维持了30多年的高增长。早在90年代,经济学家(如Krugman,1994,1999)就开始对我国及东亚其他国家这种依赖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维持的增长模式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内经济学家(如沈坤荣,1997;邹薇、代谦,2004;袁志刚等,2005;汤向俊,2006等)也较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示担忧,认为如果没有持续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改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就难以完成驱动力的转型。可以看出,学界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解读以及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但是一个更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在经济发展驱动模式转换过程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此消彼长”型的还是“后浪推前浪”型的?前一种关系揭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一种替代关系,后一种则揭示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
在面临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对这两种关系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这两种关系不仅仅揭示了两个要素在经济转型中的关系,其背后还具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政策含义:前者的政策含义是,降低物质资本投资,提升人力资本投资。20世纪60年代,苏联政府试图转变“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模式,开始“有计划”地调配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60-70年代苏联的“研究开发”支出显著高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2%-3%,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也开始高于美国(林毅夫,2003)。遗憾的是,苏联经济模式最终也没有得到转换,反而造成巨大的财政浪费。苏联转型的失败经验表明,以“此消彼长”的逻辑基础来机械地调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比例试图达到驱动力的转换是行不通的。后者的政策含义则是,物质资本的积累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助推器,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前提是物质资本得到充分积累。Graca 等(1995)在论述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驱动力转型时,较早对这种逻辑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主要依靠的是持续增加的物质资本来驱动,而只有当物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发展才能向人力资本驱动模式转变,而这两阶段得以转换的重要前提是,伴随着物质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必须得到充分的激励。
因此,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必须尊重内生机制。据此,我们主要研究了我国物质资本在积累过程中与不同劳动力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依此确立我国经济驱动力转换过程中是否存在内生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表现出明显的互补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物质资本与“中档”人力资本依赖性最为突出,即与初中和高中教育水平劳动力的互补性要强于与其它劳动力的互补性。因此,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驱动力由物质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转化要充分尊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关系,通过产业升级提高物质资本积累的质量,以此达到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充分激励和高度融合的匹配,这才是实现我国经济驱动力转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