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和资产价格——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23 11:24:36
卜林 李政 张馨月(南开大学),《经济评论》2015年第1期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除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保持稳定之外,其他时间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区间,而且在本次危机前,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持续火爆,资产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都极大地吸引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我国,而且热钱流入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压力,从而形成了汇率、资产价格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自我强化的循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大量短期国际资本开始流出我国,而且在危机中,中国股市呈现出近70%的最大跌幅,房地产价格也出现下跌态势。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和资产价格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正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金融市场化改革,随着资本账户的逐步放开,我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额和波动幅度都将进一步提高,而且伴随人民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汇率波动也将加大,这些都将使得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科学准确地把握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稳步推进金融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关系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以往大多数在实证分析当中都采用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进行分析,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格兰杰因果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只是时间上的“先于”关系,并且它不考虑变量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关注的是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而非变量之间关系经济意义上的显著性,然而后者却是研究者更应该关注的。相对而言,方差分解方法更为合理,它考虑了变量之间关系在经济意义上的显著性,该方法的关键是正确地设定变量之间同期因果结构。但是变量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一般难以确定,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中,多数文献采用对变量顺序非常敏感的乔利斯基分解,或者依据研究者的主观先验判断和相关经济理论对扰动项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施加限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我们采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向无环图方法(DAG),识别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股价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同期因果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SVAR模型并采用结构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其相互影响,并在递归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探讨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和时间变化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存在股票价格和人民币汇率到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同期因果关系,也存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股票价格到房地产价格的同期因果关系,而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不存在同期因果关系。基于DAG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以及递归分析结果则表明,我国的股票和汇率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几乎相等的解释力;在短期,股价比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房地产的影响更大,但是在长期二者的作用几乎等同,说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滞。另外,股价、汇率、房地产价格以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惯性的推动作用。
结合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审查、监测和管理,限制热钱流向,尤其对进入我国的股票和外汇市场的资金要在量上予以控制,限制其大进大出,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其次,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探索更加灵活的汇率生成机制,在当前的情况下,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我国,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不可能放弃,因此我们有必要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继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但是要同时保证该制度的渐进性和可控性;最后,套利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一个重要诱因,为了有效防范资产价格泡沫,避免重蹈当年日本和东南亚的覆辙,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监测,并从源头消除热钱大幅流入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