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社会资本、身份特征与居民幸福感——基于中国居民社会网络变迁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5-03-23 11:14:33

 

李平 朱国军(山东理工大学),《经济评论》2014年第6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使该地区的居民获得幸福。在幸福经济学中,幸福的定义较为广泛,总体上来说,就是通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提升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不过,每个居民对自身的幸福状况都有一个主观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中的社会资本继经济因素中的收入水平之后受到经济学者们最为广泛的关注。社会资本不仅同经济资本一样能够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济资本的不足,为个人在获取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抵御负向风险冲击等方面提供帮助。居民的幸福感提升效应也因社会资本对居民生活影响程度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
我国社会资本的发展经历了从以地缘、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资本变迁到以工作社会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资本。而该历程的演进是以稀缺资源配置制度的变化为前提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再分配经济体制取代了传统的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制度,致使稀缺资源配置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于是纵向的庇护主义关系与横向的工具性个人关系在中国再分配的经济体制下确立并巩固。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兴起,这种工作社会网络开始出现局部弱化并进一步复杂化,形成当前我国社会中最主要的个人关系,即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和称呼的关系。同时,在中国转型社会中,现代社会资本对社会不同人群的福利改善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户籍制度对居民身份和享受的资源进行等级划分上,结果使得部分居民成为城市户籍歧视的人群。这些受城市户籍歧视的人群可能会更重视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的福利效应。
基于上述认识,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数据的经验研究显示,传统社会资本和现代社会资本都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显著因素,在影响程度上,现代社会资本远大于传统社会资本的作用。现实中,户籍制度对城镇外来人口在就业和享受福利方面的排挤和歧视导致城镇外来人口在城镇拥有较低的幸福感,而通过工作社会网络获得的社会资本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对该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社会资本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存在显著的身份差异,相对于拥有本地户口的本地出生居民而言,现代社会资本给予没有本地户口的外来居民和拥有本地户口的城镇移民的幸福感提升效应更强。
从当前趋势来看户籍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革,那么在既定的户籍制度下,如何更大程度上增进居民幸福感(福利)应当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却只能成为二等公民的外来居民。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工作社会网络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但前提是外来居民必须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平等竞争获得工作职位,并且在工作中不受歧视才能拥有良好的工作社会网络。因此,政府和当地企业有必要在舆论和宣传上消除对外来居民的歧视、减少对外来居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公平待遇和限制,并且在制度上逐步实现外来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这才是构建和谐幸福城市的根本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