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为何历久弥新?
原文《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研究进展及争议》,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4-09-29 09:18:51

 

简报.jpg 张俊(中国社科院、兴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钟春平(中国社科院)

 

  Hicks在1932年的《工资理论》中指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是激发技术发明的动力,以及推动了特定的技术发明。” Hicks的表述可以看作是诱导性创新理论的起源,该理论尝试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探索科学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需求是创新之母,要素成本上升引致企业创新诸如此类,都是诱导性创新研究的范畴。然而,早期的诱导性创新理论的缺陷在于缺乏微观基础,随着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的兴起,西方学者对技术进步的起源与偏向重拾兴趣。以Acemoglu(1998,2002)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早期的诱导性创新理论与近期的内生技术进步理论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新技术的偏向及其决定,并且与早期理论不同,这些学者将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内生化。

  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经济学者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因为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能够对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以及环境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些现象提供非常好的解释。

  劳动经济学领域,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能工人供给增加得非常迅速,然而,面对技能工人供给增加,技能工人的工资在这段时间内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学术界将这种与传统供给需求理论相悖的现象称之为“技能溢价之谜”。对“技能溢价之谜”标准的解释是:伴随着技能工人供给的增加,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加快,从而导致对技能工人的需求增加和技能溢价的发生。

  发展经济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许多欧洲国家经历了失业率增加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下降,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失业率继续上升,劳动份额急剧下降,这违背了传统的“Kaldor事实”。学术界从两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工人工资推动的结果和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领域,随着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可能会影响到不同国家技术研发和技术使用的类型。并且,在开放经济下,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对南北国家的技术水平和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将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解释不同国家技术进步的方向和收入差距是另一研究的方向。

  环境经济学领域,如何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发展提供激励成为环境政策的中心,新的技术能使资源更加有效地利用,而缺少公共政策,市场便不能为清洁技术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激励。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为分析不同政策效应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研究不同类型环境技术研发和使用的决定因素,并为评估不同环境政策的效果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

  虽然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研究在近二十年来取得巨大进展,但该理论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要素之间替代弹性的大小;“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的混合作用及技术偏向的其他决定因素;路径依赖问题;双向因果问题等。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个经济理论的经久不衰需要广大的学者不断去探索该理论可能的发展方向,需要去吸收融合其他理论的精华,正如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一样,正是国内外一大批经济学者的探索和创新才使该理论得以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