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在货币“洪流”中挣扎的中国劳动者
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4-09-29 08:50:35

 

简报.jpg  韩雷 (湘潭大学)、陈华帅 (湘潭大学、杜克大学)

 

  伴随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系统内的货币数量越来越多,流动性越来越充裕。甚至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存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国M2/GDP(流动性充裕度)的值已经从1994年的0.97上升到2012年到1.84,而同期全球平均变化是0.91-1.28,美国的数据是0.62-0.89,印度是0.45-0.77,巴西是0.45-0.80。从这个角度看,货币不断充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在货币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的很多产业都不断繁荣,也有很多中国人突然“富裕”起来了。但如果从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劳动者角度来看,更多的劳动者会表示自己是“被富裕”的,甚至可能处于“买不起房”、“看不起病”的境地。在政府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时,是伤害了还是提高了劳动者的福利呢?

  从现有统计来看,基本的结果是中国货币的增多不利于劳动者福利提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个是总体劳动收入占比变化。1994-2011年中国货币流动性越来越充裕,而劳动者收入占比却从55%左右降到了2011年的44%,资本收入占比从25%增加到了40%。通过相关年份省际数据的统计回归,可以稳健地证明这一相反趋势性关系代表中国货币数量的增多会从整体上降低劳动收入占比。货币数量增多从整体格局上分化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第二个视角是在职职工工资的实际增长。近年来的数据表明,流动性增长越快,工资增长反而越慢。更重要的是,随着货币增多资产不断升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衰落,普通劳动者的地位随之下降,资本管理型的精英劳动者迅速崛起,“超级”年薪不断刷新。劳动者内部出现了明显分化。第三个视角是失业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城镇失业率不到3%,现在是4.5%左右。通常认为的宽松货币政策拉动就业的现象并没有出现,失业率更有可能是提高了。没能带动更多失业者就业,就无法提高这些最弱势群体的收入。与此同时,这些群体却无法逃避货币增多带来的物价升高,生活质量必然下降。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损坏了最弱势群体的福利,就成了哲学家罗尔斯所说的“非正义”政策。因此,现有的数据和现实,已经充分说明中国货币数量增多会降低劳动收入占比、分化劳动者和增加失业风险,损害了劳动者的福利。

  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弱势劳动群体的利益。政府不能为了所谓的稳定经济增长,而进行货币扩张。过多的货币数量是对劳动者的严重侵害,不利于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也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如果劳动者的福利因为不提供边际贡献的“货币过剩”而降低,这意味着有些人通过货币过剩这一手段剥夺了劳动者的收益。为了控制这一局面,特提出以下建议:一要控制货币发行总量,回收流动性;二要控制总体信贷规模,特别是房地产产业的投资;三要进一步改善劳动者福利,提高工资增长率,使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四要完善资本利得税,提高失业人员生活水平,拓宽失业人员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