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门当户对、两情相悦”缘何难以实现?——小议婚恋市场的匹配失衡
原文《价格估计偏差与婚姻市场失衡》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4-08-07 10:26:33

10.jpg

张晓娣(复旦大学)

 

 

  理想的婚恋市场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国俗话讲,“门当户对,才貌相当”正描述了这样一种婚姻市场的均衡选择结果。用更加学术性的语言来讲,社会学称之为“社会同型婚配”(homogamy)。社会学研究显示,婚姻形成并保持稳定的基础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前者包括外貌吸引、品味、信念、态度、感觉等等,后者则有年龄、文化、教育、家庭等背景。如果根据以上因素设计一个合理而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将所有人划分为不同等级,那么理想的配对结果将是等级相同或至少相近的男女结合。但是在现实中,常常会出现与预期不符的非均衡,如美女(男)配丑男(女)、老夫少妻、姐弟恋等等。虽然这些现象都是当事人在有限理性约束下的最优决策,但大多数难以长久,不仅造成离婚率上升,而且导致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剩”男“剩”女数量大幅度增长。当然,导致不相匹配的男女走到一起、形成不稳定的婚姻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对其进行分析,无疑是一种新颖的视角。

  假设将婚恋关系看作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体都贴有“社会价格”标签,以向他人传达自身的价值;而异性则会根据价格信号判断此人的“婚姻产出”潜力,以选择是否与其交往或结婚。究竟怎样理解社会价格呢?如果将婚姻收入定义为所有由婚姻产生的物质、精神、心理、感官等方面的利益和好处,那么价格便是个体对未来期望收入有所贡献的能力高低。对自身以及对象社会价格的正确估量和认识是找到合适配偶的最基本前提,如同一般商品市场,价格信号的扭曲将造成选择失衡。为了方便说明,笔者采取顺序社会价格,将未婚男女分为优质、中等、普通三类。

  首先考虑自我估价偏差导致的均衡失调。正如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所示,个人对自身的估价和定位往往存在主观偏见,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无论是高估还是低估自己,在婚恋市场都将产生显著的外部性,影响市场均衡。以女性为例,如果市场上存在自身定位过高的中等条件女性,她们将拒绝与自己同等条件的中等男性,延误这部分男性的结婚时间——这是直接外部性;如果自我高估的中等女性数量足够多,将迫使中等男性接受条件更差的普通女性,同时也抬高了普通女性的择偶标准,最终使得普通男性无法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这种影响称作间接外部性。如果市场存在自我定位过低的优质女性,直接影响是她们将草率而仓促地下嫁条件逊于自己的男性;而间接外部影响则是,如果过度不自信的女性足够多,中等男性将有大量机会迎娶优秀女性从而冷落条件相当的中等女性,迫使中等女性考虑选择条件最差的普通男性,并将普通男性的择偶标准抬升到中等男性水平,甚至会看不上中等女性,结果可能导致中等女性和普通女性无法失去选择对象。男性自身定位偏差的影响类似,而如果同时考虑男女双方的博弈,分析过程将会更加复杂。

  再考虑对交往对象估价偏差导致的失衡。正确估计交往对象的社会价格,对于判断未来婚姻产出、进行婚恋决策同样重要。恋爱关系中的个体就像搜寻一瓶优质的红酒,需要通过猜测价格信号所传达的财富信息对交往对象进行质量识别,所以一旦社会价格的传递出现扭曲,个人选择结果便无法实现均衡。一方面,无论男女,在两性关系中都有刻意夸大、抬高自身社会价格的动机,而虚高价格下缔结的恋爱或婚姻关系通常难以持久,因为随着经验积累及对不易观察特征的逐渐了解,高估的价格将回归真实值。另一方面,面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主动追求或过度热情的一方容易拉低自己的社会价格,向对方传达“廉价”的价格信号,导致“郎有情来妾无意”,原本应该非常适合的两人遗憾地交错而过。但是和上一点类似,如果用于修正价格扭曲的时间足够充分,被低估的个体将通过不断展示内在优秀品质,改善自身形象和价格,促进婚恋关系的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