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观——一个正在涌现的研究域
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4-05-28 09:30:36
刘林青 谭畅(武汉大学)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战略管理和国际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一直存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争。争论的焦点在于:国际市场上,国家之间会不会像企业那样相互竞争?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出口什么是国家之间进行要素禀赋比较的被动结果,不会像企业一样相互竞争。与之相反,竞争优势理论则强调产业布局呈现高度结构化,产业集群化是当代国际竞争的重要特征;对于参与国际竞争来说,拥有国家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且国家可扮演积极角色。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争论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领域的一道难题,也阻碍了该领域的理论创新。
进入2005 年,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郝思曼(Hausman)、罗德里克(Rodrick)、克林格尔(Klinger) 和海德格尔(Hidalgo)(简称“HRKH”)发表了两篇路径开创性论文,聚焦于研究一个国家的优势产业组合(即出口篮子)。一篇文章创新性地提出“出口技术复杂度”概念,并实证表明出口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会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另一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产品空间”工具,可视化一国优势产业组合的结构特征及其演进;研究发现产品空间是高度异质的,国家通过改变优势产业组合实现结构转型。这些新颖的结论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对优势产业组合的研究兴趣,“出口质量”、“出口多样性”等更多的结构性问题被提出。从2012年开始,国内一些学者运用产品空间研究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如刘林青等借鉴产品空间的研究,创新性地出“国家空间”概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观,这个由发展经济领域的专家团队推动的新学术研究领域正在涌现。
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结构观简单比较可以发现,三种理论观点的侧重点不一样,比较优势理论重点解决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贸易方向,竞争优势理论聚焦于帮助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结构观则关心出口什么对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无论是竞争优势理论还是结构观,都肯定要素禀赋在决定国家出口专业化模式上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但并不将之作为唯一因素;因此,竞争优势理论和结构观可以视作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被看作是结构观的萌芽。最重要的是,竞争优势理论与结构观在核心观点上相当一致,且研究内容和方法可互补,具体表现在:首先,两者都承认经济发展中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不过前者关注发展阶段和结构转型的整体运行特征,后者更为关注结构转型过程中产业(产品)如何变迁,两者正好互补;其次,两者都承认产业(产品)空间是异质性的和结构化的,两者都试图将这种结构可视化,而产品空间可视化技术容易获得国家层面的纵贯数据,有助于竞争优势理论的实证检验;最后,与比较优势理论不认同国家会像企业一样竞争相反,两者都认同或展现国家的诸多“企业化”行为,这也意味着源自企业的微观理论来解释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国家行为有极大的潜力。
新兴的结构观不仅凸显国家展开优势产业组合设计和升级的重要性,在与竞争优势理论形成互补的同时挑战比较优势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实际上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种新路径去可视化国家的竞争行为,深入研究国家如何通过有效的优势产业组合设计去参与国际竞争、赢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