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产业特质性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
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4-05-28 10:00:27

   简报.jpg  米运生(华南农业大学)、邓进业(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行)、陈勋(华南农业大学)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们愈发关注银行效率的主要问题。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对银行效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在效率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银行业的整体效率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平?是哪些因素决定着银行的效率水平?又该如何提高银行业的整体效率?
 
运用麦氏指数(Malmquist index),我们计算了银行业的效率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分析对象是资产规模最大的14家银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999-2009年间,14家银行的效率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4家银行的效率增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中行、建行、中信、广发、深发展(平安)、招商、光大、工行、民生、浦发、农行、交行、华夏。比较而言,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增长率(13.3%)要略高于4家国有商业银行(12.9%)。不过,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效率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影响我国银行业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产权制度。国有银行承担着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单纯的效率比较会低估国有银行的整体贡献。不过,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国有商业银行确实存在政府干预过多等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体制性因素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产品创新等方面制约了银行效率的提升。计算显示,尽管初步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但我国银行业的国有化程度仍然是比较高的。这不但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改善,也不利于银行效率的整体提高。
 
二是市场结构。随着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有所下降。但从总体看,市场结构仍然属于寡头垄断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垄断既制约了自身的效率改善,也不利于银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三是产业特征。银行的产业特质性主要表现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创新性四个方面,研究发现:1)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治理结构的改善,安全性(以资本充足率衡量)对银行效率的促进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但效果不甚显著。2流动性问题对银行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在1999-2009年间,我国银行业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并遭受到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面对不利的外部冲击,我国银行业的贷款行为变得谨慎起来。3)经过改革初期的阵痛之后,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并对银行效率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4)金融创新对银行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在逐渐强化,银行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正在初步形成。这对于只有十几年市场磨练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实属不易。5金融发展对银行效率的提升作用,尚未充分显现。这可能是因为金融规模尚不足以产生足够的专业化经济。这亦暗示,我国银行业尚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要提高银行业的整体效率,需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入手。微观方面的建议是:银行业需要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维持较高水平的资本充足率;银行业需通过开拓新市场、研发新产品等方式,加快金融创新;保持适度规模的流动性并提高长期盈利能力,对于效率的提升也是必要的。宏观层面的建议是:银行业需要依靠创新来实现集约式和内涵式增长;同时要进一步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股比重;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强化银行业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