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不同发展阶段出口学习效应的比较研究
原文《不同发展阶段出口学习效应比较——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例证》,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4-05-28 10:03:21

简报.jpg   佟家栋(南开大学)、刘竹青(天津师范大学)、黄平川(福建省审计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奇迹。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而到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尤其,自200112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后,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与消费、投资一起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有重要贡献。但是,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否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呢?出口贸易能否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即是否存在出口的学习效应?
 
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关于出口学习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贸易学界的一个热点。不过,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出口学习效应和自我选择效应的识别与区分上。而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对该问题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出口贸易两种效应的识别上,而认清不同发展阶段出口贸易对我国企业生产效率的不同作用可能更有意义,这一问题的明确无疑会促进我国企业由成本降低型的生产率提高向创新型的生产率提高转变。因此,立足于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阶段,综合使用倾向匹配得分法和倍差法,我们对入世前和入世后中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无论入世前还是入世后,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都存在显著的学习效应,但是,入世以后,参与出口贸易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一方面,出口学习效应的估计系数(DID估计值)的显著性下降,入世前DID估计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入世后却只能勉强在5%的水平上显著;另一方面,DID估计值的取值也大幅降低,由入世前的约0.2下降到入世后的约0.06,降低了2倍还多。也就是说,入世后,中国出口学习效应的存在性和强度都在减弱,国内企业不能从出口贸易中再轻易地获得大幅度的生产率提高。
 
第二,出口学习效应还取决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行业特征。尽管入世后,内资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下降了但仍显著存在,而外资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在入世以后就变得不明显了。同时,相对于高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更小,且在入世以后逐渐下降甚至不再显著。
 
上述结论表明,尽管入世后,中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但是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却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企业从出口贸易中获得的生产率溢价越来越少,甚至表现出逐渐消失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被迫在国际生产链的低端进行生产和加工,低技术产品或标准技术产品在出口贸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国际分工地位和出口商品的结构特点从根本上制约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学习效果。因此,国内企业(尤其外资企业)必须意识到当前或不久的将来出口学习将不再是改善企业生产效率的一种理想选择,要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长期提高就必须重视装备条件、人力资本等投入要素的作用,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生产率提高的实现。同时,政府也要意识到那些试图通过鼓励出口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改善的措施正逐渐失效,必须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向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发展,降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促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才是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