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资本深化与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4-05-28 10:04:56

简报.jpg   宫旭红 曹云祥(南开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以人均GDP表示的劳动生产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由改革开放前的150多元上升到2012年的151345.8元。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资本深化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部门出现了显著的资本深化趋势,不论是资本产出比和资本劳动比都出现了上涨的趋势,这违反了卡尔多典型事实。新古典经济理论指出,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是资本深化的直接原因,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提高将促使企业以资本来替代劳动。近年来,中国工资的确进入上升通道,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9年以来中国名义工资年均增长率高达14.71%,实际工资达12.97%。招工荒、劳动力市场摩擦及工资上涨等问题频繁见诸报端,企业为了雇佣到合适的工人不得不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
 
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是以市场价格为导向的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但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经济资源不是根据经济效率进行分配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亚生,2005)。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投资,政府在资本深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分解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VES),我们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进步、行业规模递增效应、工资上涨及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等因素,并运用制造业行业1992-2009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前沿技术进步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效率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仅在1999-2009年显著。由于行业性质的不同,技术进步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为明显。整体上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由技术进步所支撑。凡登定律指出制造业的规模递增效应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已经初步具备了规模递增效应,分行业实证研究显示,劳动及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行业规模递增效应在劳动生产率提升中的作用显著高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就资本深化而言,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在1999-2009年作用显著,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因为中国的工资水平在1998年之后增长比较明显。分行业的回归结果表明,工资上涨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作用显著,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不显著。就转型期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而言,其在制造业及三个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中均显著。这说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投资在资本深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随着时间推移,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在劳动生产率提升中作用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比工资上涨引致的资本深化,政府投资引致的资本深化不仅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而且会导致资本生产率的过快下降。这种资本深化推动的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的动态效率,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亟待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至少对于制造业而言,要继续完善要素市场改革,从而建立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此外,提高中国制造业较低的工资水平,不仅能够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