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殷书炉、刘廷华:境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吗?
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4-05-27 15:09:42
2003 年底,新成立的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 450 亿美元,启动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试点, 2004 年初,两家试点银行的大规模财务重组全面展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再次核销、剥离了上千亿的不良资产,2008年11月,中央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在完成财务重组以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在2004年8月和9月、2005年10月及2009年1月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重组仅仅是改革的前奏,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框架,借助战略引资推动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改革并最终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市,成为改革的主要路径。除了引资外,还希望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003 年 12 月 8 日,银监会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明确了境外投资者入股的资格条件,改变了以往个案报批的做法,并且放宽了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比例。根据该《办法》,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 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 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截至2010年,引进境外投资的中资银行已经达到 31 家,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4 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先后引进 9 家境外机构投资者,24 家中小商业银行引进 33 家境外机构投资者,3 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引进 3 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共引进资本 327.8 亿美元。从目前的情况看,本轮银行业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就,不良贷款率降至1.1%,2011年净利润为1.04万亿,增长速度达到38.4%。在2011年世界银行1000强的排名中,中国银行业都取得了斐然成绩。此次排名的结果显示,中国银行业的进步不仅仅是绝对数据上的扩张,还更包含了行业的结构优化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进入全球银行1000强的前10名,被国际同业描述为“前所未有”的成就。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考察了从1999年开始的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引资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银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即剔出了投入要素的数量增长的影响,而银行追求的是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控制风险,因此在计算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时,必须考虑不良贷款的约束,进而计算出我国银行行业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改进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接下来我们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改革重要一环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境外投资者比例的上升,本国银行的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控股比例较低,一方面说明战略引资者对参股银行的影响力较小,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即便有心也无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外资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激励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水平是商业银行效率发生方向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且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的时间越长,对银行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