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国俊:房屋拆迁能够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吗?
原文《房屋拆迁能够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吗?——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4-05-27 10:06:13
住房问题是人类社会古老的话题,在日益繁荣的现代社会仍旧重要。住房的拆除很多时候是政府的强制行为,拆迁补偿纠纷及经济后果从来都是报端热点。房屋拆迁能够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吗?这个看似寻常的问题在学术上的答案却是因家庭而异的。
笔者的理论逻辑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住房突然拆除就相当于这个家庭遭遇到一个经济冲击,加大该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而限制其消费能力。家庭的不确定性大体分为两类,既包括时间维度自身的收支风险,也有来自空间维度的周边参照群体收支状况对自身的“威胁”风险。这两种渠道的政策治理途径是不一样的:如果来自第一种渠道,则提高各种社会保障覆盖面就会降低家庭未来不确定性并能提升家庭消费水平;如果是第二种渠道,提升家庭消费则要考虑周围人群的影响,创造更好的流动机制来满足他们寻求社会地位的动机可能更管用。遭遇负面冲击的同时,住房拆迁家庭或多或少会得到一些补偿,永久收入理论或生命周期理论预测,房屋拆迁补偿能够增强家庭长期消费水平。因此,一个拆迁家庭一方面面临重要资产的损失,这会加大人们的未来收支风险或提升社会地位动力进而限制其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又会因得到拆迁补偿而增强其消费能力,两种效应的综合效果可能因家庭而异。
按照拆迁后住房套数不小于2或是等于0,拆迁家庭可分为拆迁后多套房家庭或拆迁后租房家庭两类。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即表明,拆迁行为对这两种类型的家庭经济冲击是不同的。具体来说,拆迁后变为租房的家庭其平均消费水平甚至低于未拆迁户,而拆迁后仍有多套房家庭的消费平均数和中位数均远远高于未拆迁户。采用较严谨的平均处理效应方法进一步验证拆迁户消费冲击存在异质性这样的结论。通过对拆迁家庭异质性的深入分析发现,拆迁后租房的家庭较拆迁后仍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在社会保障方面劣势不显著,但寻求社会地位的强度不同,这初步符合预防性储蓄理论和社会地位提升判断。此外,剧增的奢侈品消费折射出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冲动消费”行为,并不符合生命周期假说中的理性消费,需要政府有力引导。最后的实证回归结果进一步证实,同伴收入风险越大,也即社会地位寻求动机越强,租房家庭的消费支出受拆迁冲击越不显著,而拆迁户中多套住房者的地位寻求动机较弱,故比租房者消费显著下降得更大,符合社会地位提升动机。同时,社会保障显著为正的事实证伪时间维度的收支风险解释适用性。
总的来说,研究目的是探讨拆迁行为对家庭的消费冲击。实证结果发现,笼统地考察拆迁群体并不可取,拆迁家庭具有异质性。那些拆迁后租房家庭受到的消费冲击总体是负面的,而那些拆迁后多套房家庭反而会增加消费支出。政策建议也是明显的。首先,基层政府在补偿拆迁损失时候应区别对待不同的家庭,以缓解社会矛盾。其次,关注同伴“威胁”尤其拆迁租房家庭寻求社会地位动机而并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升家庭消费水平的有力措施。笔者否定了政府出台政策“一刀切”的传统做法,更进一步指出关注弱势群体生活特别是营造穷人提升社会地位环境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