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袁鹏、杨洋: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经济效率
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4-05-27 10:04:39

 

要素市场扭曲指的是市场不完善使得要素的市场价格偏离其机会成本,进而导致要素的非最优配置。由于中国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滞后,要素市场在不同的所有制企业、行业、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分割仍普遍存在。现有研究表明,虽然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和方向在不同的要素、不同的行业、地区以及所有制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总体上较为严重。
 
那么,要素市场的扭曲对经济效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采样的方法主要是前沿分析法和基于要素错配的增长核算框架。这些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要素市场扭曲给中国经济效率带来了较大的损失。然而,在研究方法上,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前者只能考察要素市场的总体扭曲,而不能解析单个要素的配置扭曲,更无法就不同生产单元在单个要素上的扭曲程度进行比较。后者在测度要素错配时首先需求得要素的边际产量,涉及对要素产出弹性的估计。通常的估计方法有两种,生产函数回归法和参数校准法,生产函数回归法得到的产出弹性实际上包含了要素市场扭曲的效应,再用其作为测度扭曲的基准明显不妥,而参数校准法则存在太多的结构性假设和参照系选择的难题。针对以上不足,我们采用了影子成本模型,从要素、时间和地区三个维度,更为准确地衡量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状况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得到了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1985-2010年期间,平均而言,劳动力与资本的边际产出比率低于市场价格比率,劳动力相对资本的投入量存在9.1%的过剩,与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冗员现象相符。不过,在最近的2005-2010年期间,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价格扭曲和配置扭曲发生了扭转,劳动力的相对价格由过高转为过低,投入由过剩转为不足。这一逆转过程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使得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各地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行为,使得资本被大量地投入到资本密集型产业,降低了新增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加剧了就业不足。
 
第二,就研究期间的平均而言,能源与资本的边际产出比率高于市场价格比率,即能源的市场价格相对偏低,且能源相对资本存在2.2%的投入不足。分时段来看,能源相对资本的价格扭曲和配置扭曲也经历了逆转过程,由期初的相对价格偏高和投入过度,转变为2000年之后的相对价格偏低和投入不足。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能源相对价格扭曲和配置扭曲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在于,能源价格管制使得地区间能源边际产出的巨大差异没有在价格上得到反映。
 
第三,研究期间,全国平均的经济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318%,主要的增长来源是技术效率的提高,而非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这表明要素配置效率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5-2010年期间,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提高,导致配置效率下降,进而导致经济效率出现了下滑。
 
上述结论表明,中国要素市场的扭曲在时间和地区两个维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时间维度来看,要素市场一度出现了扭曲程度趋于下降,配置效率逐步提高的局面,但是由于要素市场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要素的价格变化滞后于要素边际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要素之间的相对扭曲从一个方向逐步滑向了另一个方向。从地区维度来看,各地区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甚至扭曲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还远未形成,存在严重的地区分割。
 
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与非效率配置的普遍存在,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提高了经济运行成本,限制了经济效率的改进。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这需要进一步消除要素市场扭曲。从政策角度,消除要素市场扭曲,首先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为中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其次,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和一体化建设,构建一个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要素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