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李黎力:明斯基的时刻真的来临了吗?
《“大衰退”以来明斯基思潮之动向——一个批判性评述》,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4-05-27 08:09:07

 

如果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让经济学家凯恩斯名声大振的话,那么最近这场“大衰退”则使明斯基这位经济学家声望日隆。的确,在2008年这场被诸多财经媒体贴上“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标签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股强劲的明斯基思潮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汹涌来袭,在政界、商界、学界和媒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既然,如他们所言,“明斯基时刻”降临了,那么明斯基的时刻真的就来临了吗?答案或许不容乐观!
 
        首先,出自后人发明的“明斯基时刻”这一术语,虽然在“大衰退”之后作为标语而广泛传播,但事实上,该术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证领域都是存在争议的。这种争议背后反映的是对明斯基本意解读上的参差不齐,其后果是该标语不仅会造成明斯基思想理解上的困惑,还可能会贬低甚至歪曲明斯基的思想。一方面,明斯基毕生致力于研究金融周期的演变阶段和动态机制,而所谓的“时刻”只是这种内生动态的“冰山一角”,更是背后的现实动态内生演进逻辑的必然结果,因而事实上是无足轻重的;另一方面,“明斯基时刻”往往被解读为一种异常情况或意外事件,然而在明斯基看来,这种不稳定性的产生或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具有发达的金融体系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不可避免的特征,故而该时刻歪曲了作者的核心思想。
 
        其次,这股思潮对明斯基主要贡献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FIH)的诠释也是存在误区的。一方面,有关该假说的大量建模工作均建立在一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将他们各自眼中明斯基FIH的基本要素抽象出来,从而不得不抛弃其他要素,这些被抛弃的要素有些是模型框架本身无法兼容的,有些则是模型根本无法表述的,但是却可能是明斯基理论当中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些建模工作可能会为了建模而使明斯基的理论“削足适履”,如此一来便歪曲了或者至少是没有如实地全面反映明斯基的思想。另一方面,对该假说依赖于经济主体非理性行为或心理机制的批评事实上误读了明斯基的本意。对于明斯基而言,导致体系内部脆弱性一再产生的机制并非依赖于纯粹的非理性行为,更非取决于心理机制。正是不确定性笼罩的金融化经济体系内部“理性”经济主体依据所谓的“干中学”和“启发法”的逐利行为,才引致金融体系的日益脆弱,而非理性因素作为不稳定性中的典型要素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样,对明斯基对实体经济缺乏考察的批评也是有失公允的。尽管明斯基所采用的“华尔街范式”的确将“金融关系和现金流网络”置于研究的中心,而对第二位的“生产和分配机制”考察较少,但这并非意味着明斯基忽视了实体经济领域。事实上,FIH正是基于实体投资理论,考虑了企业投资生产所产生的债务融资成本和利润现金收入,而只是更多着眼于债务方面的变化。
 
        最后,明斯基思潮虽然也“袭击”了明斯基其他的诸如“基金经理资本主义”(MMC)和“最后雇佣者计划”(ELR)的研究主题,但显而易见的是,对这些主题的关注和研究却甚为不足。然而,这两个理论却同样是明斯基的重要贡献,而且事实上,它们是明斯基对发达的资本主义所持有的独特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该图景当中的其他要素(如FIH)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忽视这两个理论要素不仅无法完整地理解明斯基的思想,而且还可能误读乃至歪曲明斯基的本意。
 
总之,虽然“大衰退”以来的这股明斯基思潮席卷了学术圈内外,但不幸的是,明斯基的时刻却没有真正到来,他的思想并没有真正为人们所理解。这一方面表现在,已有研究对明斯基的主要贡献(FIH)的理解依然存在纷争乃至误读;另一方面则在于,这些研究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明斯基的理论框架,以至于出现对明斯基思想的碎片化和庸俗化解读。因此,未来的研究亟需厘清明斯基FIH的精髓,同时构建一个包含明斯基完整图景要素的统一的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明斯基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