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陈昊、刘骞文:出口贸易恐难提高女性就业
《中国出口贸易的女性就业效应:基于筛选-匹配模型的再检验》,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4-05-27 07:59:01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普遍为正,即出口贸易的增加能够促进社会就业水平的普遍提高。向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都基于这样的基本思路,却忽视了出口贸易对就业可能产生的性别偏向效应。新-新贸易理论中的筛选-匹配模型认为,出口贸易可能通过提高企业的筛选门槛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产生不同影响,因而我们自然而然怀疑是否也会对不同性别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不同影响?
 
事实上,出口贸易提高企业的筛选门槛,直接造成了高技术劳动力更愿意(且能够)进入出口企业。如果我们认为性别差异实际上依然是技能差距的话,出口造成男性劳动力更愿意(且能够)进入出口企业显然是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基于筛选-匹配模型甚至不能得出出口贸易提高整体就业的结论,但是毋庸置疑它降低了女性就业。
 
利用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观察感兴趣的话题。很显然出口交货值规模的提高,显著促进了企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即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显著为正,甚至其滞后一期的规模增加都依然能够显著提高就业水平。类似的情形同样体现在固定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就业效应上,可见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力量,固定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水平对企业决定招聘多少员工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管理费用(我们认为是筛选成本的良好替代)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就业水平。但是,出口贸易却降低了女性就业水平,而管理费用对女性就业的消极影响尤为显著,它或许提醒了我们,企业能够找到许多非歧视性理由来拒绝招聘女性劳动者。
 
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针对出口规模与出口企业中的女性就业进行了研究,并不意味着出口增加,社会女性就业下降。对于出口贸易与女性就业的机制,Fofana等(2005)的研究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他们认为贸易扩张导致了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女性工人与男性工人之间的成本比较优势也属于其中一种。结合中国的情况来看,有两种可能的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一是随着中国劳工制度的完善以及女性工人生活的福利要求上升,雇佣女工人的成本相对有所上升;二是中国近几年的出口中机械类产品比重较高,在这些行业中,女性工人的密度本身相对纺织业等要低,其可替代程度也较高,而且在这类行业中,男性工人在技术以及承受工作强度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同时,随着出口行业的竞争压力加大,对女性工人技能以及效率的偏见。这种偏见可能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也可能来源于本身的固有观念——也会导致部分企业更多地选择男性工人。
 
当然,对出口贸易与女性就业关系的讨论,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头。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采用反事实的处理方法,考察如果出口企业不出口,女性就业水平该有怎样的变化。此外,究竟是性别歧视还是技能差距,这将会成为一个迷人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出口可能造成的女性就业水平降低需要引起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即虽然随着出口贸易的扩大,中国必将更多地从中获取利益,但是这种利益能否转化成国内居民的福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导。制定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需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诸如劳动者技能、学历、性别、年龄、地域等方面。不加区别地制定统一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往往可能适得其反,至少我们现在发现出口可能并不能够不分性别地提升全社会的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