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短期冲击的长期影响及其政策应对
《滞后效应与需求管理模式的重新设计》,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4-05-27 07:57:08
需求管理政策——即控制宏观总需求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如何影响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源远流长且富有争议的论题。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的主流观点是:在短期内,总需求变化可以拉动实际就业率偏离自然失业率,进而使实际总产出偏离其潜在水平;但在长期内,自然失业率和潜在产出能力都是由经济体的实际结构因素决定的,不会受到总需求变化的影响。但20世纪70年代晚期石油危机爆发后,传统理论却无法充分地解释欧洲失业率持久性上升的现象,经济学家们于是开始探索短期总需求冲击对自然失业率进而潜在生产能力能够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经济学中的滞后效应,也可描述为“在引发变化的初始成因消除后,被触发的变化仍在持续的现象”(克洛斯,1993)。当存在滞后效应时,短期总需求冲击会改变自然失业率和潜在生产能力,这为需求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滞后效应是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思想,在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得到了美联储的进一步重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指出应对冲击时不仅要考虑短期的复苏,更应考虑到长期的挑战,如在美国2001年衰退中,尽管年底时衰退已在技术上停止,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却一直保持到2004年初,以促进就业和防止通货紧缩;同样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后,尽管美国经济已在2009年出现回升,但美联储为实现更长期内的低失业率和适度通货膨胀率,又在接近零利率的环境中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在我国,滞后效应思想尚未被系统地纳入需求管理政策的考虑范围,其对应对危机和延伸繁荣的指导意义还需要逐步认识和接纳。
可以从滞后效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国1992年以来的三个经济周期阶段。在1991年第四季度至1997年第二季度,及2008年第三季度至2012年第三季度两个阶段中,经济在一开始的低利率区间内保持着较高的平均增长率,随着利率不断调高以应对通货膨胀,经济平均增长率出现下滑,但当利率恢复低水平后,经济增长率却并未反弹,反倒进一步下降。在1997年第三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一开始平均增长率在高利率水平下处于低谷,随后在宽松政策环境中不断上升,此后利率逐渐转高,但平均增长率却一反传统理论继续攀升。这些与常规理论不符的现象都不应仅仅解释为统计上的时间滞后,而应该在深层次上分析是否存在新的可能:经济实体在外来冲击中受损或受益后,难以在短期内复原。
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给传统的经济分析过程添加一个新的条件——潜在产出增长率会随着产出缺口变动。结合相关数据资料和我国现实,将新条件下的政策效果结果与忽略滞后效应条件而只注重调节短期波动的传统政策模式相比较,可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无论经济周期是由何种性质的冲击所触发的,经济波动过程总会引起经济体人力资源存量、固定资产存量、企业和个人的行为等方面的改变,这些实际因素是经济体在总量层面表现出滞后效应现象的真正根源。
第二,需求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能忽略实体层面的改变。忽略滞后效应的后果是,在负向冲击中会低估衰退的持久性,从而会造成危机应对不足,可能出现初步回升后二次探底的可能,增加使经济陷入持续高失业率和深度萧条的风险。在正向冲击中不能充分利用滞后效应进行因势利导,错失发展良机。因此,无论是面对石油冲击和国际金融危机,还是面对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需求管理政策都应该综合考虑滞后效应的“牵引”作用,充分应对衰退或延伸繁荣。
第三,需求管理政策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有效评估外生冲击的性质、方向、强度,预测其作用范围和持续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对潜在增长率的目标进行动态的调整,才能保证政策效果充分考虑了冲击的持久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