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摘编
发布时间:2014-01-16 10:27:28

  (2010年7月15日出版)

  经济理论探索

  1.信贷风险、监管约束与银行最优行为

  陈龙腾  何建勇(厦门大学金融系)

  在观察到中国银行业信贷膨胀背景下的几个典型事实后,本文基于既有的研究成果,在C-C模型的基础上植入信贷风险和存贷比约束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拓展。在这个新的理论框架下,本文不仅分析了资本松约束和资本紧约束下银行的最优行为,同时也研究了银行资本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外部融资成本的增加、惩罚力度的加大、存贷比要求的提高、贷款边际成本的上升以及垄断势力的强化,都将使得银行资本量趋于下降,但各个变量具体的作用机制存在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逆周期性的信贷损失和凸形的惩罚函数具有双重强化银行资本顺周期性特征,法定最低资本充足要求的提高,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下,才可能带来银行实际资本的增加。通过对银行信贷膨胀机理的深入解析,本文为有关政策抉择提供了某种理论依据。

  2.核心雇员、信息与企业家才能租金

  李石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杨晓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本文在主流框架下分析了作为雇主的企业家通过掌握潜在核心雇员创造企业租金潜质的私人信息而赚取租金的特质。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果一个潜在人才没有被众多雇主发现,就只能获得竞争性的保留工资。这时,如果某个企业家能够先于竞争对手发现该潜在人才,就能以保留工资水平将其雇佣。该人才在首先发现其才能的企业中得到合理配置,成为企业不可完全替代的核心雇员,便能够为企业制造出在产品市场上不可完全替代的产品,最终为企业带来垄断收益。由于拥有关于核心雇员能力的私人信息,垄断收益将作为信息租金被企业家获得。长期来看,核心雇员的生产能力会成为公共信息,劳动力市场中针对他所展开的买方竞争会推动其收入上升到企业家租金消失为止。因此,为了继续获得这种信息租金,企业家要么通过改变要素组合不断深入发掘核心雇员新的潜在能力,要么寻找新的未被其他企业发现的潜在人才。

  3.多元技术、适应能力与后发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基于大国综合优势与要素禀赋差异的理论视角

  欧阳峣(湖南商学院区域战略研究所)

  生延超(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发展中大国后发地区的技术适应能力不是外生变量,而是内生于后发大国多元化技术及要素禀赋。从要素禀赋的视角来看,发展中大国区域内部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区域技术水平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如果后发区域所引进的技术和其现有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适应,其技术适应能力就高,就能够较快地实现经济收敛。本文通过在拓展的“领导者——跟随者”模型中加入适应能力参数,来分析技术多元化基础上的技术适应能力。结果发现,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决定于两个区域的技术多元化程度、人力资本差距以及后发地区的人力资本和所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后发地区多元技术与区域内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适应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仅仅在技术多元性和适应性的情况下,后发区域是无法收敛到发达区域同样的人均产量和工资水平。对后发大国而言,只要充分发挥后发区域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基础的效应,就可以较快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全球价值链、市场规模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机理分析

  孙军(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梁东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全球价值链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是最近20多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尝试使用异质性企业模型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要想实现技术进步除了要从“干中学效应”中获取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从国内市场需求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引致功能中获得,实现从“干中学效应”到“母市场效应”的转变。并且,在市场需求成为短边的情况下,与供给相比,“母市场效应”对于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会更加明显。为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还对各个参数在转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的上升使得发达国家企业对中间产品重新“发包”,“干中学效应”下降,这有可能会引致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而国际和国内贸易成本的上升却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直维持在低端。本文的分析同时也为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产业升级困境的摆脱指出了方向。

  5.一种公平效率观:基于契约理性的尝试性探讨

  丁晓安(广西财经学院财政系)

  在社会经济领域,公平与效率总是表现为并受制于人与人之间特定的关系束,这种关系束决定了公平与效率的相互性和不可分割性。“经济人”基于理性预期,基于合作交易所带来的联合租金的分割决定自己对交易的投入,从而订立相应的交易契约,这一契约决定了公平效率空间。因此,所谓公平,就是以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为依托,以实现特定的目标为结果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决定了游戏的均衡解(效率)。同样地,效率是由特定的人与人之间合意的契约规则所决定的,以实现特定制度目标为结果的游戏的均衡解,实现特定目标的速度越快,就越有效率。也就是说,在存在能够保证切实得到履行的机制的前提下,当事人对事后的分配问题(公平)通过讨价还价在合意的基础上事前达成一致,进而对彼此即将投入的资源达成协议,然后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最佳的配置(配置效率),从而得到最佳的生产效率。总之,公平与效率是同时被决定的,它们是特定制度的产物,是相关利益主体重复博弈所达成的契约。

  中国经济研究

  1.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程名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史清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

  本文运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就个体特征来看,男性、非农业户口和身体健康的农民外出就业的意愿更强,而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拥有专业技术职称或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更不愿意外出务工;就家庭特征来看,“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经营主业”、“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乡村干部户”、“是否党员户”、“是否军烈属户”和“是否五保户”等变量对农民外出务工影响显著,而“家庭类型”则没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创新性地考虑了农户的家庭特征变量,并运用了更加有代表性的全国性的数据,使研究结果更加深入和全面。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在制定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转移者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因素,特别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城乡女性就业流动性及其决定机制

  石智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中心)

  徐映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文利用湖北省4442名城乡女性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重点描述了受金融危机影响下城乡女性的就业流动状况,利用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了决定流动女性外地就业、在外流动次数和回流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有三组对比,一组是贯穿全文的城镇和农村女性就业流动性及影响因素对比,一组是女性外地就业决策与女性外地就业流动次数的决定因素对比,还有一组是女性外地就业决策与女性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从数据分析来看,对于现在和将来的人口迁移存在着一个一般趋势,农村居民希望迁居到城市,而小城镇居民则希望迁居到省会等大城市。农村女性外地就业的目的以务工经商为主,而城市女性外地就业一般是因为工作调动和婚姻迁移,以被动迁移为主。我国城乡女性外地就业的依托关系主要是私人社会网络,尤其以血缘亲属和朋友、同事为主,通过人才市场和职业介绍所找到工作的只占总数的2.22%。计量结果显示,女性是否选择外地就业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而一旦外地就业后,其职业流动次数则主要受个人因素影响,这一特征对于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尤其明显。另外,家庭因素对于农村女性的回流决策影响较大,而城市女性是否选择回流则主要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农村女性比城市女性的就业流动性更为频繁,农村女性在外流动时间明显长于城市女性。

  3.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工资差异的变动——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途径

  张世伟  郭凤鸣(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一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工资差异却持续存在。在1991-1993年和1997-2004年期间,性别工资差异呈缩小趋势;而在1993-1997年和2004-2006年期间,性别工资差异却呈扩大趋势。通过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分解分析可以发现,在1991-2006年期间,性别工资歧视一直呈不断加剧趋势,而性别间个体特征差异却一直呈不断缩小趋势,性别工资差异变动是性别歧视和个体特征变动的联合作用结果。性别工资歧视加剧主要源于部门内部针对女性工资歧视的加剧和劳动力市场中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而个体特征差异的缩小主要源于教育的发展导致女性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进而导致更多的女性能够从事工资水平较高的职业。因此,如果政府在继续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通过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扭转性别工资歧视不断上升的趋势,将有助于性别工资差异的缩小。

  4.出口贸易、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与我国工资不平等

  邵敏  刘重力(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近几年来,中国的工资不平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首先对2002-2007年我国工业行业工资不平等的变化进行分解,并将出口贸易的影响纳入分解框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行业工资不平等程度的变化主要由行业内变化即技术进步引致,而行业出口贸易密集度的提高,会使该行业发生相对地更偏向技能劳动力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行业内的工资不平等程度。接着,本文构建了一个三种要素投入产出模型,并通过该产出函数的一阶条件得到了一个基于前文分解框架的待检验计量模型,计量结果表明,行业出口贸易密集度与工资不平等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显著正相关关系并非由二者间的反向因果关系所致。样本期间内,出口贸易密集度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行业工资不平等变化的实际贡献约为17.32%~22.51%。而综合来看,行业技术进步偏向对其工资不平等的实际解释力约为51.13%。因此,应注重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同时应创造条件强化出口行为的“干中学”效应。

  5.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

  魏下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于我国29个省区1991-2006年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考察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基础设施发展较好、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大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2)作为综合反映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的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由于城市化是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过程,聚集经济将有助于收益递增效应的实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3)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同样具有显著正影响,原因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能有效地缩短区域间的空间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区域间经济往来,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绩效。为此,本文认为:(1)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省区的“异质性”特点,对于中西部属于低-低类型的欠发达省份,应加快基础设施尤其是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增长尤为重要;(2)应将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纳入到基础设施及经济增长的分析与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视中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空间联系,进一步完善链接彼此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中、西部内部互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火电行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王兵  卢金勇  陈茹(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在考虑环境约束的前提下,本文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2001-2007年我国火电行业的技术效率,并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方向性距离函数具有优越性,它不需要污染物(可称为“坏”产出)的价格信息,其主要思想是:既要求产出增加,又要求污染减少。这符合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通过对火电行业技术效率的测度发现:从省级层面来看,技术效率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主要为沿海地区或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其平均值达到了0.997,排名末五位的省份其平均值只有0.852;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技术效率优于中西部,东部、西部和中部的技术效率分别为为0.968、0.929和0.917;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火电行业技术效率有所起伏,从2001年的0.933上升到2004年的0.944,2006年回落到0.936,2007年上升为0.946;火电行业发展模式越粗放的省份,其技术效率越低。对影响火电行业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机组容量利用率和燃料效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火电行业技术效率,当前我国的环境管制程度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电力体制改革期间我国火电行业总体技术效率并未得到改善。

  7.中国债券拍卖市场的非对称性研究——基于结构方法的拍卖计量分析

  夏晓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李进一(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王美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本文对中国债券拍卖中的非对称问题做了实证研究,采用的模型可以利用荷兰式拍卖、美国式拍卖和混合式拍卖数据,弥补了现有文献不能利用混合式拍卖的不足。研究发现:中国债券投资者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小投资者的需求策略可以用线性均衡来近似;中等投资者和大投资者的需求策略与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大投资者在混合式拍卖与美国式拍卖下采用近似的需求策略。同时,我国债券市场中的市场势力集中体现在大投资者身上。反事实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同拍卖方式收益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荷兰式拍卖、混合式拍卖和美国式拍卖。在债券发行机构试图改变债券头寸在不同类型投资者之间分布的情况下,本文为债券发行机构应该采取的拍卖方式提出了政策建议。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如果债券发行机构最大化自身收益,则应该增加小投资者数量,同时采用荷兰式拍卖发行债券。而当投资者数量较多时,投资者应该适度调低自己的报价,以降低“赢者诅咒”。

  8.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实证研究

  黄武俊(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本文使用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从对外往来经济总量的角度度量了经济开放度,并通过修正后的产出与价格模型,检验了经济开放度对中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央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动机在开放经济下受到制约,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中国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起着积极作用;(2)贸易和金融开放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的传导机制不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完善市场化机制、降低工资-价格粘性的渠道来影响货币政策,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对货币政策影响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的作用更直接更快地表现出来;(3)中国经济的增长受财政政策的影响较明显、影响程度也较大,同时也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至少短期内),但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能力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减弱,对价格的影响能力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强。为此,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逐渐由数量性指标向价格性指标过渡,最终目标应确定为以稳定物价为单一目标,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国际协调因素。

  9.对中国适度外汇储备的测度

  王凌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王恺(南开大学商学院)

  近年来,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存在较大争论。在详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从经验上考察了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其动态演进过程,运用四种比例分析法即储备额分别对进口额、短期对外负债、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进行测度发现,近年来我国实际外汇储备已远超最低安全规模。进一步,本文分析了对外汇储备量的交易性需求、偿债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收益性需求,建立了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和成本-收益模型,并据此测算了1985-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区间的上下限。通过将测度出的外汇储备规模的上下限数值及适度规模区间的中值与实际外汇储备量比较发现,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在1994年以前表现为严重不足,1994年外汇改革后至1998年期间在一个较为正常的区间内波动,但自1999年开始就一直高于适度规模的上限并持续增长。鉴于此,一方面,我国可以从引起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原因入手,调节和管理好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可以有效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如在尽量不引起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更好地刺激内需,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使国家和人民真正受益。

  10.财务舞弊风险的识别——基于财务指标增量信息的研究视角

  余玉苗  吕凡(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证券市场上层出不穷的财务舞弊事件沉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以往主要从静态视角研究财务舞弊识别的文献不同,本文从发生财务舞弊公司的前一年与舞弊当年的财务指标的动态增量信息视角入手,建立Logistic识别模型。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上2005-2007年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固定资产增长率、经营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每股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每股收益、股权集中度五个财务指标的变动对财务舞弊产生重要影响,以其增量作为判断依据,可以有效地鉴别出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有效鉴别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对于独立审计师识别审计风险、投资者识别投资风险和监管部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控也具有积极意义。

  11.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给付年金化问题研究

  刘万(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庹国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的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今后面临给付缺口问题在所难免。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认为即使未来个人账户基金有可能面临缺口,但通过养老基金更有效的投资管理和退休者预期余命的恰当选择,缺口问题会减少。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给付缺口不应成为许多研究者所建议的在现阶段对其采用强制年金化的政策理由。作为基本养老金的一部分,个人账户的保障属性决定政府应对账户缺口承担兜底责任,目前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不宜与其他类型养老金个人账户合并。现行个人账户的给付政策将受益权利与缴费责任挂钩,且参保人在不丧失账户资本金的同时还能获得长寿风险保障,这有利于激发其缴费积极性。当年金保险概念还没有被参保人完全接受,参保人之间经济差异较大、居民收入与寿命之间关联性比较显著时,如果个人账户养老金完全年金化(不管是商业的还是非商业的),将不利于提高一部分低收入者参保和缴费积极性,强制性年金化给付政策反过来会影响强制性参保政策的执行效果。个人账户基金缺口由财政兜底的给付方式无疑有助于稳定参保人对未来养老金权益的预期,减少对未来利益的顾虑,这有利于扩大基本养老金的覆盖面。

  理论前沿动态

  1. 工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献综述

  屈曙光  彭璧玉

  2. 个体医疗需求行为研究综述

  韩华为

  3. 企业FDI微观绩效的影响因素

  常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