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出版)
经济理论探索
1.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与工资合约 ——引入不对称信息的敲竹杠模型
李晓颖 张凤林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开发研究中心)
经典的不完全合约理论认为,当事人的专用性投资会引发敲竹杠行为从而导致专用性投资的无效率。本文通过在经典的敲竹杠模型中引入关于雇员能力的不对称信息,构建一个带有不对称信息的敲竹杠模型,来分析企业工资合约的刚性与灵活性,以考察雇佣双方如何设定工资合约来解决敲竹杠所导致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分析表明,在灵活工资合约下,企业与雇员的个人最优投资水平均小于社会最优水平。在固定工资合约下,对高能力雇员而言,企业的个人最优投资水平小于社会最优水平;对低能力雇员而言,企业的个人最优投资水平大于社会最优水平,但无论是对高能力还是低能力雇员,企业的个人最优投资水平均大于在灵活工资合约下的水平。且在固定工资合约下,雇员虽然仍可能面临敲竹杠风险,但为了向雇主显示有利的信号,建立一种“高能者”的声誉,有可能在事前作出社会最优甚至过度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从保护雇佣双方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方面看,固定工资合约优于灵活工资合约。这恰恰从一个方面揭示了为什么“简单的”雇佣合约有时是最优的。
2.基于产品质量策略性行为的进入壁垒研究
陈义国 马志勇(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市场竞争由于产品创新而日益激烈,那么垄断市场上的在位企业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呢?本文从产品纵向差异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垄断厂商为构建进入壁垒在选择产品质量方面所采取的策略性行为。通过采用一个扩展式博弈, 全面分析了在位者和潜在进入者的质量选择行为所形成的各种产品质量组合及其支付,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总是选择差异化产品,且倾向于扩大两者之间的产品差异。(2)如果每个厂商只允许生产一种质量的产品时,其将倾向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3)在位者通过一部分研发投资,抢先承诺提供多档次质量的产品,阻止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所以,在位者在产品质量方面的策略性行为就构成了进入壁垒。上述结论为企业的产品创新策略管理和政府制订产品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3.生产价格会偏离价值吗?——三论价值转形是伪问题、兼评几种偏离系数转形模型
冯金华(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使用偏离系数方法研究价值转形问题最早可追溯到鲍特凯维兹,后来的温特尼兹、米克和塞顿等人都遵循这一传统,国内偏爱该方法的学者如丁堡骏、张忠任、朱奎、岳宏志和寇雅玲等也都提出过虽然在细节上不尽相同但都以包括偏离系数为共同特征的转形模型。然而截止目前,所有的偏离系数转形模型都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在生产价格体系中,所有的偏离系数可能都必须等于1。如果确实如此,则生产价格就没有偏离价值。此时,所谓的价值转形,就是每种产品的价值都只转形为与自己在量上相等的生产价格。本文同样按照鲍特凯维兹等人的研究思路来建立偏离系数转形模型,但却非常简洁和直截了当地证明:在任何一个合理设置的偏离系数转形模型中,只要假定“两个总量相等”,则所有的偏离系数都将等于且只能等于1,从而,所有产品的生产价格都必然等于相应的价值。此外,本文还对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的偏离系数转形模型进行了简短评论,指出这些模型的不足和失误。
4.哈耶克对凯恩斯有关通货膨胀理论的批判及其启示
夏明(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本文依据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通过对哈耶克有关文献的梳理,着重指出凯恩斯通货膨胀是一种“人为”性质的通货膨胀,是一种忽视生产过程和结构的通货膨胀,是一种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造成危害的通货膨胀。批判凯恩斯通货膨胀,将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预防通货膨胀提供思想资源。心理层面上,要克服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选择中宁可偏向通货膨胀的心理倾向。因为温和的膨胀,总是刺激得叫人愉快,可是这种刺激作用的后果是继续维持膨胀;至于紧缩,一开始就会使人感到痛苦,因而会及早受到矫制而不易发展到太严重的程度。政治层面上,要警惕政府的政策仅仅专注于短期经济问题而忽视长期经济后果。因为通货膨胀常常是克服一时困难最轻便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靠它来克服眼前困难解除局部障碍所必然引起较深的恶果通常是政府中人所不能或不愿考虑的。现实层面上,我们是要维持某种水准的就业?还是要维持某种水准的物价?依据哈耶克的观点,两者并不矛盾,但前提是把币制稳定视为首要,而其他的经济政策均与之配合。为此哈耶克特别强调必须用法则和制度严格限制金融当局的货币发行权,以此保持金融政策的长期稳定性。
中国经济研究
1.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王孝成 于津平(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通过建立影响中国就业的理论模型,运用有界协整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2001年第3季度至2007年第4季度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就业人数与人均实际资本存量、技术进步率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1)从总体上看,人均实际资本存量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力度最大,而实际汇率变动及技术变迁对就业的影响力度偏低。在对23个行业的考察中,有4个行业人均实际资本存量增加将降低行业就业人数,但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统计显著。在余下的19个行业中,人均实际资本存量的增加将促进行业就业上升,且有16个行业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2)人均实际资本存量、人民币实际汇率、技术进步对中国行业就业的影响力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相关关系。为稳定就业,应根据不同产业制定和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
2.中国公共部门劳动生产效率实证研究
卢洪友 连信森(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部门的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其速度也较整体就业增长为快。公共部门劳动力占劳动力市场的比重从1978年的4.53﹪持续升至2007年的11.03﹪。借鉴Karras(2007)的实证模型,本文利用中国1988-2007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公共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公共部门的劳动产出弹性为0.008;(2)中国公共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高于非公共部门;(3)中国公共部门劳动人员的显性工资存在低估。虽然中国公共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相对于非公共部门高,但其产出弹性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加大劳动密集型公共品供给力度,有利于提高中国整个经济的产出水平;中国非公共部门需要改变劳动力粗放投入模式,地方政府应鼓励私人部门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与技能教育,以提高其边际产出。同时,优化公务员薪酬结构,将隐性收入逐步纳入正规货币工资范围之中。
3.“适应性学习”下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模型
陈平 李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传统的汇率模型均建立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经济主体具有足够的知识通晓模型真实分布,不仅知道模型的结构还知道模型中的参数。本文放松了理性预期的假定,认为经济主体只知道模型的结构分布,而不知道模型的真实参数。基于已有的信息,经济主体像普通计量经济学家一样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且随着新信息的获得,按照“适应性学习”的法则更新参数。处于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模型中各种结构参数还不稳定,政府政策不能遵循一贯性原则,经济主体也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理性预期,“适应性学习”的假定更符合现实。基于“适应性学习”,本文利用汇改(2005年7月)后的月度数据重新考察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模型,结果表明:货币模型在引入“适应性学习”之前,预测能力比不上简单的随机游走模型;引入“适应性学习”后,预测能力大幅改善,很好地拟合了汇率的实际波动,不仅趋势和转折点与实际基本一致,波动形状也和现实相当。因此,引入“适应性学习”的货币模型适合刻画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4.外资讨价还价能力与地区引资结构
王永进 盛丹 李坤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指导下,地方政府竞相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流入,即所谓“超国民待遇”。这使得外资企业实际上具有比内资企业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外资的讨价还价能力对地区引资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001-2007年30个省市的细分行业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模型的核心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资赋予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未必会恶化引资结构。尤其是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对外资赋予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可以加强外资企业在资本、管理和研发密集行业的所有权优势,从而有利于外资流入这些行业,并促进引资结构的提升。另外,对非港澳台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能够显著提升引资结构,而对港澳台资企业的影响则显著性不高。因此,本文认为,对外资实施的“超国民待遇”政策的淡出应该有步骤地进行,不能一步到位,而且应该首先取消对港澳台资本的“超国民待遇”,其次是非港澳台资企业。
5.中国外贸顺差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价格、数量与广度的三元分解
施炳展(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不断扩大的中国外贸顺差受到政府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其可持续性更是被广泛地讨论。本文认为外贸顺差的可持续性决定于外贸顺差的来源结构;进一步通过外贸顺差的“三元分解”框架,可以将外贸顺差分解为进出口之间的广度差异、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从而探讨外贸顺差的来源,分析中国外贸顺差的可持续性;这与现有文献从原因角度探讨外贸顺差的可持续性截然不同。结论认为,中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是出口产品数量远大于进口产品数量,数量差异是中国外贸顺差来源的主导因素;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出口依靠“低价格、高数量”占据国际市场的竞争策略,由于这种模式主要依赖巨大的资源、能源和要素投入,因此从长期看,中国外贸顺差是不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是,从与德国的比较看,德国保持了近50年的外贸顺差,但是其外贸顺差的来源是价格差距,即出口价格远高于进口价格,这反映了德国依靠“高品质、低数量”占据国际市场的竞争策略,显然这种模式依靠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来支撑,因此是可持续的。从这点看,德国长期外贸顺差并不能成为中国外贸顺差可持续性的理由。
6.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因素分析
孙治宇(南京大学商学院)
中国多年来实行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促进出口增长已固化为各级政府潜在的政策倾向,而以汇率、出口退税为主的低价措施业已成为刺激出口的惯性政策选择。保持产品低价是否就必然带来出口增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出口作为本国商品的国外市场需求,其需求量不仅受到出口价格影响,还要受到国外购买者收入影响。本文通过ARDL模型计算得出,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分别为3.81和-0.67,说明国外购买者收入减少1﹪,我国出口就会下降3.81﹪;而如果以降低价格促进出口,价格下降1﹪只能带来出口量0.67﹪的增长。同时通过计算还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并无显著影响。由此可以说明,中国出口波动的主要影响来自国外经济状况变化,而非产品价格方面的原因。后危机时期各国都面临着经济低迷、失业率高涨等问题,都倾向于采取保护国内市场推动本国企业生产和降低失业的做法,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扩大受到限制。这种形式下通过降价和控制汇率以刺激出口的做法不仅效率不高而且极易触动贸易保护者的神经造成贸易摩擦。我国应改变过分强调出口导向而忽视国内市场需求的做法,通过激活国内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7.关税减让对就业的影响:理论分析及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王苍峰(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王恬(山东经济学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配合国内经济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不断下调关税,算术平均实际关税税率由1992年的41﹪逐步降低至2007年的8.7﹪。这种关税减让是否对我国就业产生冲击?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双边关税减让对劳动需求的影响,然后采用1999-2004年入世前后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行业关税数据,实证研究了中美双边关税减让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中美双边关税减让都有增加就业的作用,并且美国关税减让对我国较低技术行业有显著的就业扩大效应。由于关税水平能够反映贸易保护的程度,因此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外贸易保护程度加大会减少我国就业,而贸易自由化则会增加我国就业,特别是较低技术行业的就业。这一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对华贸易保护措施有增加的趋势,对中国这样的出口大国来说,针锋相对地采取保护措施予以报复是不明智的,因为这种报复对我国不仅没有好处,相反还会进一步降低出口,减少国内就业。
8.中国农村住户参与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杜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收入分配课题组联合进行的2002年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以农村住户作为分析单位,研究了中国农村住户对劳动力转移及其两种不同转移方式——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参与活动与参与决策。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例高达41﹪,转移农户占全部农村住户的比例高达70﹪。研究发现,农户对转移就业的参与概率随初始收入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至初始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之后开始下降;较多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户参与转移就业,但对农户参与就地转移的负面影响要小于异地转移;较多的农业固定资产不利于农户参与异地转移,而较多的非农业固定资产有利于其参与就地转移;家庭人口特征、社会资本等因素也会对农户参与转移就业产生影响。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含义,包括改革当前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自由转让,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抑制农村地区政治性社会资本在争夺稀缺性非农就业机会方面的消极作用,鼓励迁移就业网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等。
9.公允价值的收益波动性与市场反应——来自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证据
许新霞 何开刚 黄丽(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我国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及其市场反应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发现,在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引入公允价值后的净利润的波动性略低于历史成本下的净收益的波动性,引入公允价值后的全面收益波动性明显高于前两者。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剩余收益模型分别对三种收益波动性与市场风险、股票价格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三种收益波动性均没有提供与市场风险相关的增量信息;新准则实施后的净利润和全面收益的波动性增量部分也没有提供与市场风险相关的增量信息。与此相一致,在考虑了和非正常收益之间的交互作用后,股价和各种收益波动性的关系均不显著,这表明14家商业银行股票价格并没有反映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的变化。本文首次对我国公允价值的收益波动性及其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将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正确评估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提供依据。
10.经济波动同步性、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来自海湾国家的实证分析
陈继勇 梁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的方法,将海湾六国遭受的冲击识别并分解成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并且创造性地通过巧妙的数据构造和一个面板回归模型,将海湾六国产出的同步波动性和遭受冲击的对称性联系起来。实证研究发现,海湾六国遭受的需求冲击的对称程度要高于供给冲击,并且对称性的需求冲击对维持六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是显著而且重要的,而供给冲击的对称性对维持经济周期同步几乎没有作用;另外,本文没有发现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对称性对经济周期的同步波动有滞后影响。因此,盯住出口商品石油的出口价格(PEP)的汇率制度对于未来海湾单一货币汇率制度选择是个不错的备选方案。本文的研究能够加深对冲击对称性和经济周期同步性的理解,同时,对于未来海湾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选择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即未来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必须有利于石油价格的稳定。
理论前沿动态
1.不完备偏好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时奇 谌贻庆 陈剑
2.“资源诅咒”悖论国外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
孙永平 赵锐
3.汇率与股价关系研究最新进展述评
李晓峰 叶文娱
4.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及其选择研究综述
强永昌 权家敏
5.基于控制视角的薪酬支付基础选择依据研究综述
曹雁
6.农业保险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
刘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