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经济评论》2009年第6期摘编
发布时间:2014-01-16 10:21:54

  (2009年11月15日出版)

  中国经济研究

  1.贸易自由化、厂商技术升级与技能型劳动力需求——关于中国制造业厂商层面数据的实证检验

  刘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本文建立一个差异化厂商的局部均衡模型,将贸易与技术升级结合在一起解释我国技能型劳动力相对需求增加的原因,从差异化厂商层面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厂商技术升级从而对技能型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使更多的非出口厂商选择出口,但并非所有出口厂商均实现了技术升级从而增加对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这取决于厂商自身的生产效率、出口的相对固定成本、本国相对市场容量以及贸易自由化的程度。通过对我国制造业5个行业、280 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得出:我国制造业中持续出口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高于新出口企业,二者均高于非出口企业。贸易自由化前,生产效率高的出口企业人均技术支出与技能型劳动力密集度显著地高于生产效率低的出口企业,而非出口企业与生产效率低的出口企业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贸易自由化使我国制造业中生产效率居中的持续出口企业实现了技术升级,并显著地增加了对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需求。

  2.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及其协同均衡增长

  苏振东(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

  基于1997-2008年的季度数据,本文对进出口结构进行了异质面板季节单整和协整检验,进而构建面板季节误差修正模型,对不同分类水平上中国进出口结构变迁及其协同均衡增长的长短期动态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分类水平上的进出口结构数据生成过程都是非平稳性随机过程和随机季节过程的叠加;各分类水平上的进出口结构(除了初级产品在零频率上)之间在零和

频率上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在短期水平上,全部产品进出口结构变迁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两分类水平上,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变迁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初级产品则没有。总体而言,各分类水平上的进出口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反馈机制。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1)促进初级产品贸易结构和工业制品贸易结构之间的协同发展,构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演化协同机制;(2)为消除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经济萧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中国必须实施积极贸易促进政策组合,切实保持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力度,全力应对外部需求萎缩;(3)大力推进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异质性升级战略。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王菁(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张朋(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汇率传递问题是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中美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及其对中美贸易顺差的调节作用,利用1990-2005年出口价格、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出口商生产成本和美国需求水平的季度数据,考察了中美SITC一位数分类商品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类商品的出口价格汇率传递弹性存在较大差异,长期汇率传递弹性在-1.025与0.426之间,汇率变动引起中国向美国出口制成品价格较大幅度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对占中美出口总额95%以上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没有抑制作用。因此,不能只靠汇率手段来调节中美巨额贸易失衡,还需要辅之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相关手段,如提高出口退税以稳定出口、鼓励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开展人民币结算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

  4.投资与信贷配置的关联机制——来自中国数据的经验事实

  李泽广  王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对投资与信贷配置互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转型期增长模式。本文从小样本的总量数据和分省面板数据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宏观投资与信贷支持互动关系的特征事实。总量协整和分省面板协整的实证结果都支持投资和信贷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具有高度相关性,但整体上信贷支持程度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于其他研究的是,本文进一步研究证实中国的总量投资增长并非所谓的“信贷驱动型”模式,而是宏观投资的快速增长内生地拉动了“信贷供给”,连同我国现行间接融资体系非市场化的配置机制内生地拉动了信贷扩张。这种现象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根源于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配置,表明中国存在信贷支持的非市场机制对信贷资源的配置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信贷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方向的改革,为各个微观主体塑造合理有效地激励机制,改善信贷资源和存量资本的配置效率,使信贷和投资的互动机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5.资本约束下的银行贷款行为和规模——基于资本特质性的分析

  代军勋  马理  黄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通过引入跨期收益与利率结构构建了新的利润函数,重点考察了具有不同资本特质性的商业银行面对资本约束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行为选择。研究发现,具有不同资本特质性的银行在面对着相同的资本约束时,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并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具有柔性资本特质的低资本充足率银行,当经济处于萧条期(繁荣期)时,面对监管当局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要求,会减少贷款(增加贷款),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信用紧缩(信用扩张);对于具有刚性资本特质的低资本充足率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要求水平的提升会造成信用紧缩;对具有多选择性特征的高资本充足率银行而言,监管当局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中国银行业的实证表明,具有柔性资本特质的低资本充足率银行,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面对监管当局提高资本充足水平的要求,反而出现了信用扩张。为此,应该根据银行的资本特质性实施差异化的资本监管。

  6.银行信贷、股市融资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动态

  陈刚  李树(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

  刘樱(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经验上,职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将能够显著地提高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中国金融体系同TFP间的经验关系却有待检验。本文以1999-2006年地区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DEA核算了各地区的TFP并考察了银行及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银行公共信贷以及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张对中国TFP增长具有不利的影响,同时,银行私人信贷规模的扩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也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发现提醒我们,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标准以及缓解私人部门面临的信贷约束来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这个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相关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即便私人部门不再受到信贷约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善。提高中国金融体系效率的根本举措应该是建设和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管、企业监管体系以及契约维权等制度环境要素。

  7.基于Nelson-Siegel模型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预测

  胡志强  王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测对于金融投资和货币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并对当前国内外各种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模型进行了对比和评价,认为Nelson-Siegel模型的三个参数具有其他模型所不具备的经济含义,即高度、斜率和曲率,提出用该模型对我国2003-2008年的国债利率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一系列统计检验结果,本文对Nelson-Siegel模型三个参数的时间序列建立了VAR(1)模型,并采用动态回归方法实现预测整个收益率曲线未来趋势的功能。在选取的样本区间内,中国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得短期和长期利率均上升,但长期利率上升幅度小于短期,长短期利差会减小,在Nelson-Siegel模型中,即为斜率减小、曲线变平坦。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斜率参数的绝对值是下降的,反映出尽管宏观指标(GDP、CPI)尚未有显著反应,但事实上货币政策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另外,截至2009年9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已达到7989亿美元,因此,对美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8.大股东减持股份的动因:理论和证据

  黄志忠(南京大学商学院)  周炜(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谢文丽(汕头大学商学院)

  大小非减持,特别是大非减持,是当前投资者、学者和监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研究发现除逢高减持外,公司业绩差、公司巨额对外担保、大股东严重掏空也是大股东减持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中平均下降了0.82%。在这一年半中,近63%的股份已经解除了交易限制,近14%的公司第一大股东选择了减持。(2)被减持的公司过去三年平均被大股东占用了占总资产1%的资金,这一比例远高于未被减持的公司(为2‰)。(3)被减持的公司大股东2007年通过关联交易至少从公司转移占总资产1.2%的利润,而未被减持的公司大股东向上市公司平均输送2‰的利润。(4)被减持的公司每股收益较低。(5)被减持的公司对外担保较高,平均达到总资产的5%。(6)被减持的公司中44%是国有法人控股的公司,13%是中央直属公司,另43%是社会法人或自然人控股的公司。(7)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可能减持股份。

  9.杠杆治理、独立审计与代理成本——来自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廖义刚(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张玲(厦门大学会计系)

  谢盛纹(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以2000-2005年我国A股财务困境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处于财务困境状态下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上市公司、杠杆治理机制及外部审计机制对降低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最终样本包括3315个公司年度,其中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样本为171个。研究发现:(1)公司处于财务困境状态时,负债水平的上升将带来代理成本的上升。而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负债的边际代理成本更大,即非国有控股财务困境公司存在更大程度的预算软约束;(2)公司处于财务困境状态时,外部审计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公司代理成本;(3)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如果外部审计机制与杠杆治理机制同时存在,则会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该协同效应可以大大降低负债的边际代理成本。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没有发现该协同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1)公司处于财务困境时,民营企业代理成本有更大幅度的上升。这就说明绝不能忽视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监管。(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治理功效,因此应当加强对持续经营审计工作的督导。(3)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但解决之道在于增加公司信息的透明度。

  10.保险保障基金对中国寿险业结构、竞争和绩效的影响研究

  邵全权  王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保险保障基金的设立是我国寿险行业公司退出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基于经典的SCP产业理论并结合中国的12家寿险公司2000-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保障基金制度对我国寿险业结构、竞争和绩效的影响。结论表明,(1)中国寿险产业组织存在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积极程度增长率正相关,市场结构与绩效正相关,竞争行为积极程度增长率与绩效负相关的关系;(2)保险保障基金提取额与中国寿险业的市场结构正相关,与竞争行为积极程度增长率正相关,与绩效正相关;(3)保障基金制度从隐性制度转变为显性制度的制度变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寿险公司提高市场份额,积极竞争,并获得绩效的提高。为此,可提出如下建议:(1)鼓励并规范寿险公司间的竞争,提倡采取服务、创新等非价格手段的竞争;(2)为避免保险保障基金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应该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机制;(3)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从隐形转变为显性是我国保险业监管制度的重大进步,今后还应坚持这种依靠市场,合理有效监管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保险产业的优化。

  11.不成熟要素市场下理性农户粮食生产中的技术选择——以湖北省稻农水稻品种的技术选择为例

  齐振宏 喻宏伟 王培成  冉春燕 王瑞懂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在粮食生产技术变迁的研究领域,西方制度经济学者提出的要素稀缺性技术诱导假说认为理性农户倾向于根据经济要素价格变化寻找、替代相对稀缺之要素,从而引致粮食生产技术变迁。然而这一假说是否适用于农业要素市场欠发达的中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提出理论假说、建立数理模型、纵向历史数据计量分析和横截性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比较收益技术诱导假说可能更符合微观农户品种技术选择的实际。微观农户的个体理性有时与政府的集体理性是不一致的。理性小农户更倾向于选择比较收益相对较高的技术而替代收益相对较低的技术。随着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户不断替代该要素,诱导农户选择省工技术;不清晰的土地产权界定使土地要素价格被控制在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也使农户因缺乏长期经营土地的信心而倾向于选择省工、高产的比较收益较高的技术;化肥的施用情况就集中反映了农户的这种短期化技术选择倾向。然而这种技术选择对农业的全局的长期发展带来一定的危害,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整转变农户的收益预期来改变其对资源和环境等不利的粮食生产技术选择,进而推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国璋  霍宗杰(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根本途径。基于跨期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各个省份、三大区域及全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值仅为0.623,整体的能源效率还比较低,且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提高的梯级分布。全国和东中部能效均呈现向一个稳态收敛的发展趋势,而西部能效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对各地区能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西部和其他区域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及这些因素水平的相对落后解释了西部能效最低且不能向更高能效收敛的原因。为此,可有如下政策建议:(1)以东部地区能源效率的稳步提高所产生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国和其他地区能源效率的提高;(2)扭转近几年存在的各个区域内部及全国整体存在的保持省份间能源效率差距的趋势;(3)加强西部地区的政府管理能力,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强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加快西部的市场化进程,有效打破西部地区能效的低水平发展。

  经济理论探索

  1.大推进、中间产品与弱联系效应

  郭熙保  习明明(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由于落后国家或地区各个部门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单独对一个部门的投资是发展不起来的。例如,如果要优先发展汽车业,那么与汽车互补的其他产业,如后向联系部门钢铁、玻璃、橡胶、电子等行业和前向联系部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因此,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应该对所有部门进行投资,即实施大推进策略。本文通过探讨部门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性与中间产品投入的互补性,分析大推进理论,研究落后地区如何赶上发达地区,如何加快经济增长。大推进策略并不意味着所有部门都要按照同一比例进行投资,模型结果表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应该优先发展那些生产率高的部门,因为这些部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生产率增长的火车头作用,但同时也要对生产率最低的部门进行投资,因为这些部门的生产率过低会影响整个经济的生产率的提高幅度。本文把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统一在同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中。

  2.偏好的争论、拓展与融合:理论假说与初步探讨

  周小亮 笪贤流(福州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

  作为经济学的硬核假设,自涉、外生给定、同质且稳定不变的偏好假定几乎被应用于所有的经济分析中。由于其对真实世界中个体行为解释的牵强与矛盾从而面临着理论困惑与现实困境,走出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偏好的融合。借鉴行为与实验经济学、桑塔费学派以及神经元经济学等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偏好融合的理论假说:偏好的融合必须囊括自涉偏好与他涉偏好的统一、偏好异质与内生对偏好同质与外生的扬弃、偏好稳定的特殊性与偏好演化的一般性三个方面,从而融合后的个体偏好是自涉偏好与他涉偏好的统一;是情景依存的,内生于社会制度之中;是异质的;是演化的。因而融合后的个体偏好

。偏好的融合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偏好融合为何种结构导致合作这一社会学根本问题提供一个解释视角,并可能助推经济研究从“自涉-竞争-一般均衡”向“他涉-合作-演化均衡”范式转变;另一方面,偏好融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它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具体社会制度条件的理论模型,促进我国经济理论的研究和现实经济政策的制定。

 

  3.广义价值论的基础与推广——兼答广义价值论的批评者

  蔡继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江永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

  分工交换的前提条件是交换双方存在着获取比较利益的可能。所谓比较利益就是生产者通过交换而得到的收益高于其所让渡产品机会成本的差额。均衡的交换比率即广义价值是根据比较利益率均等的原则确定的。所谓比较利益率均等,是指交换双方等量机会成本获得等量比较利益。比较利益率均等原则,如同等价交换原则、平均利润率原则以及利润最大化原则一样,是在市场竞争均衡的假定前提下有关交换价值形成的合理假说,它满足马歇尔稳定性条件,是市场竞争均衡的必然结果。一个部门的比较生产力水平与该部门单位商品的广义价值量呈同方向变动:比较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部门,其部门广义价值总量高于其部门总劳动量;比较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部门,其部门广义价值总量低于其部门总劳动量;只有当两个部门的比较生产力水平相等时,两个部门各种的广义价值总量才等于各自的总劳动量。也正因为如此,劳动价值论成为广义价值论的一个特例。

  理论前沿动态

  1.文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江春  许立成

  2.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综述

  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