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经济评论》2009年第5期摘编
发布时间:2014-01-16 10:21:07

  (2009年9月15日出版)

  中国经济研究

  1.制度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范涛  李婷(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李忠(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制度进步的重要作用。本文对经济增长分解模型进行扩展,细化全要素生产率为由制度进步引起的与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两部分。继而,在一定假设下,对由制度进步引起的与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离。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部分时期均为正,但是影响较小。制度进步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除个别年份外,也均为正,且影响较大,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自2000年以后,制度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甚至在2006年一度达到负值。高资本投入的不现实性与当前技术进步的外生性,使得制度进步成为维持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高增长的惟一突破口。过去30余年的改革开放是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式的制度演进,而目前制度进步却陷入低谷,停滞不前。面对这一情形,政府必须承担起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责任,促进经济健康增长。

  2.中国长期、短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关系

  苏梽芳  赵昕东(华侨大学商学院)

  基于中国1983.1-2008.3的月度CPI数据,本文应用马尔可夫机制转换-不可观测成分模型分离出长期和短期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继而检验了不同期限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水平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角度为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关系研究提供新的经验证据。由此得出结论:(1)马尔可夫机制转换-不可观测成分模型因考虑通货膨胀过程的内生机制转换,因而比GARCH类模型更好地拟合了中国通货膨胀动态过程;(2)长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和短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均与通货膨胀水平有正向的关系,然而通货膨胀对前者的影响更大。这个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增强了Friedman-Ball的论断,同时也意味着通货膨胀成本很大程度上和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成本联系在一起,因此稳定价格和维持低通胀环境可能成为央行减少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3)2008年以来短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小幅增加以及长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突然上升的态势,预示公众对未来长期价格水平的预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通货膨胀具有社会成本往往是因为较高的通货膨胀与较高的长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紧密相关,因此这值得货币当局的重点关注。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各行业贸易条件的影响

  杨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始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2007年11月以后,升值幅度有所加快;我国各行业的进出口价格均有所上涨,进口价格涨幅超过出口价格涨幅,贸易条件恶化。本文利用2005年7月-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在计算我国各HS大类汇率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国内外生产者成本,采用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各行业的进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并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各行业贸易条件的直接影响。在整个样本期内,我国各行业贸易条件变化迥异,20个HS大类的贸易条件平均较上年恶化1.55%。而汇率变动的直接影响仅导致各行业的贸易条件平均较上年恶化0.03%。汇改以来,各行业进出口价格分别平均较上年同期上升6.91%和8.79%,进口价格升幅超过出口价格升幅。相比之下,受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各行业进出口价格仅分别平均较上年同期上升0.30%和0.40%,远低于同期的进出口价格升幅。实证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汇率环境和汇率传递效应有较大差异,汇率传递不完全普遍存在。在这种条件下,虽然我国正处于人民币加速升值阶段,各行业的贸易条件分化加剧,但人民币汇率变动不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4.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宏观成本效率损失研究

  许开国(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地区性行政垄断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指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竞争进行限制或排斥。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999-2006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宏观成本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区性行政垄断造成的宏观成本效率损失上、下限在1999-2001年均呈现下降趋势,2002-2006年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地区性行政垄断近年来又有所抬头;以2006年为例,维持现有产出,消除地区性行政垄断可使制造业部门减少11.8%~29.2%的投入。可见,地区性行政垄断造成了巨大的效率损失,而消除地区性行政垄断将能够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此,应改善地方政府的治理和绩效评估机制,实现地方政府目标与宏观经济绩效目标的激励相容;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弱化地方政府“政治企业家”角色,对地方政府进行法治约束。

  5.财政支出、辖区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

  郭玉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 姜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本文用融合财政支出与辖区人口规模相互内生性的实证框架,考察了财政支出、公共融资、人口迁移、市场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的三类财政生产性支出(基建、科技、文教医卫)均有助于推进经济增长,其中财政科技支出取得最优增长绩效(回归系数为0.499,其余两类支出分别为0.095和0.078),但相比而言所获得的资金配置比例最低(仅占全部三类支出总量的5.3%左右),这是财政资源错配的主要体现。(2)以筹资、调节、分配为主要目的的公共融资手段(包括税收、国债、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收入)同地方经济增长基本不存在稳健的正向关联。无论从全国总体还是分区域的计量结果来看,非生产性支出中的政府消费都阻滞了经济增长。(3)中西部地区的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更依赖于财政资金支持,三种生产性支出的边际影响均高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投融资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和接纳以及市场竞争所推动的研发创新能力提升,赢得了更高增长速度。(4)缓解区域发展差距的政策着力点不能停留在以往长期坚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扶持中西部技术水平提升的财政政策取向也非常必要。

  6.财政分权、溢出性产品与使用费竞争研究

  马恩涛(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如同税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融资方式在不同辖区之间存在着竞争一样,使用费作为一种对溢出性产品的融资方式在不同辖区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在财政集权体制下,这种不同辖区间的使用费竞争能被更高层级或中央政府所内部化;而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各辖区政府决策权的相对独立及其相互影响导致了这种使用费竞争无法被内部化。与税收竞争会导致辖区内低效率的税收和支出水平即“竟次”观点不同,我们认为辖区政府间的使用费竞争既可能会导致使用费无效率的高水平即“竟优”也可能导致无效率的低水平即“竟次”,这依赖于辖区间所征使用费的溢出性产品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如果辖区间溢出性产品互为替代关系,使用费的征收就会水平过低,如果为互补关系,其征收就会水平过高。故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对不同辖区政府间使用费征收水平进行协调增加或减少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7.地方财政能力与环境污染——假说及基于这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

  李猛(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如何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以往的研究通常是借鉴“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即认为中国的环境污染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要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就须依靠加快经济发展。然而,这样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地方政府对辖区的环境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地方政府目标与辖区居民目标不完全一致。为了追求财税收入,地方政府可能默许企业的违规排污行为。因而中国的环境污染程度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也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水平。本文考虑财税收入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新假说,将环境污染程度与地方政府财力水平建立联系。研究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地方财力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地方财力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程度将先上升后下降。现阶段几乎所有省份的人均财力与倒U型曲线拐点值相去甚远。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需改善财税激励以优化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行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8.税权分配与税收征管效率

  刘穷志  卢盛峰  陈思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从从全国28个省份1985-2006年税收征管全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出征管前沿技术进步和征管技术效率,通过面板数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和计量回归分析方法分地区考察了28个省份税权划分与征管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长期动态关系。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税收分权的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都存在着一个正向促进作用和一个滞后一期的抑制作用,并未充分有效地实现其对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激励作用。原因在于税权制度改革中带来的成本激增导致制度创新所创造收益的损失。因此,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尽量控制征管成本,使税收分权制度创新显现其对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作用。

  9.基于交易效率、分工和契约选择视角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祈春节  赵玉(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民增收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设计了度量农村交易效率和分工的指标,从交易效率、分工以及契约选择的视角分析农民增收问题。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以定量研究为主,考察交易效率、分工和农民增收的因果关系,并引入契约变量,衡量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前后的契约安排对农民增收的影响,采用VEC模型测算交易效率、分工以及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契约选择)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研究表明:(1)农村分工、农户增收以及农村交易效率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以及长期均衡关系。(2)农村交易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民纯收入,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农村分工。(3)农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对增加农民纯收入、深化农村分工以及提高农村交易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易效率、深化农村地区的分工、增加农民收入,需要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扩大农村市场容量;建设农村流通设施,改善农村交易条件,提高交易效率;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契约治理;提高农民在农产品交易中的谈判和议价能力。

  10.中国农业部门生产效率的重新估计——基于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的经验分析

  封福育(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应用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对中国农业部门1978-2005年间的生产效率进行了重新估计,通过对STR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证实了生产效率非线性调整的存在性,并且成功地揭示了这种非线性转换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部门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非线性调整特征,且生产效率由高机制到低机制之间的非线性平滑转换可由指数转换函数模型描述。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国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其波动幅度在88%~100%之间,估计得到的平均生产效率约为理想状态时的93.8%,无效率状态约为6%。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要求政府继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加强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并提高农业部门劳动者素质。

  11.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区域竞争力评价

  郑会军  马文杰(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提高各个区域的农业竞争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正确评价各区域农业竞争力水平有利于对农业区域竞争力态势进行准确把握,对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吸取和借鉴其他学者对农业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经验和方法,针对农业区域竞争力的特点,从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产出效益和潜在竞争力三个方面构建一套完整的农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完整、准确客观反映农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系统地反映出农业区域竞争力各部分的关联关系;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5年全国31个省(区)的农业区域竞争力进行测度和分区,其结果有利于正确认识各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从而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实现各个农业区域的良性协调发展。

  12.餐饮业发展动因的实证分析:居民消费还是公款吃喝?

  张进铭(江西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肖德勇(深圳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

  近年来,我国餐饮业发展迅猛。1989-2005年,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05.1亿元迅速增加到8886.8亿元,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由7.4%上升到12.2%,占GDP的比重由2.4%上升到4.8%。本文的计量模型把餐饮业零售总额作为因变量,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行政管理费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作为自变量(样本区间为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主要采用协整检验、Johansen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短期中,行政管理费的增加会推动餐饮业零售额的快速增长,且这种影响会在3-4月内逐渐平稳并持续下去;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会对餐饮业的波动产生一定的影响。(2)从长期看,行政管理费支出能有效地促进餐饮业零售总额的增长,即公款消费是餐饮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餐饮业发展的关系不大。总之,餐饮业过快发展并不是广大居民收入提高引起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公款吃喝造成的。因此,我国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抑制公款吃喝,把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帮助贫困群体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

  世界经济研究

  1.世界经济霸权国家更迭研究

  蔡一鸣(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近代以来发生过两次世界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出现过三个世界经济霸权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理论上,“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可以分解为两个子问题:其一、非经济霸权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反超”经济霸权国家;其二、反超后,原来的非经济霸权国家为何以及如何“转变”为新的经济霸权国家。以“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技术和制度”为假设前提,“反超”问题可以解释如下:在经济霸权国家和非霸权国家的经济联系中,一方面,霸权国通过资源掠夺对非霸权国造成“负”的影响;另一方面,霸权国通过技术扩散和制度扩散对非霸权国造成“正”的影响。对非霸权国家而言,若净影响为“正”且较大,则该国经济实力就可能“反超”霸权国而成为新的世界经济领头羊;若净影响为“正”却较小或者为“负”,将导致两国经济实力差距拉大。“转变”的发生与否取决于该国关于将外部性内在化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结果。以当前世界经济中各大国的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技术与制度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非竞争性特点,“反超”模式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作出的一个粗线条预测是“多极化”。

  2.论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契约安排频谱

  董方军  袁伦渠(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各种契约安排呈现一条从纵向一体化向现货交易逐渐过渡、连续渐变的契约安排频谱,它使得铁矿石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安排成为一个连续变量。从频谱的左端到右端,相应价格机制的刚性逐渐增强。铁矿石市场主体的利润是外部环境和契约安排的函数,针对既定的外部环境,铁矿石买卖双方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围绕契约安排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契约安排即价格决定方式,故当这种讨价还价达到纳什均衡状态时,均衡价格与交易数量同时被决定,铁矿石市场随即达到均衡状态。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审视国际铁矿石价格机制的全新视角,以及分析并预测国际铁矿石契约安排变化的有效工具。本文还利用其解释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际铁矿石市场中契约安排重大变化的内在原因。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建立一个更加微观、更贴近现实世界的铁矿石价格机制,为进口铁矿石价格的预测与控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模型在其它初级产品市场也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就理论意义而言,明确提出了契约安排频谱的概念、契约安排选择的内在机理以及契约安排选择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对契约理论有所发展。

  经济理论探索

  1.次级债券之市场约束的经济学分析

  喻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李威(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承担的主要风险,次级债券的发行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起到一定的价格信号作用,不仅对次级债券投资者有着较强的指示作用,同时对银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也会产生影响。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次级债券能发挥市场约束效应的可能性和有效性,通过构建一个逆向选择模型对不同信用风险的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决策选择进行数量推导,证明了金融市场上存在一个信用风险高及信用风险低的银行都不会发行次级债券的均衡解,从而得出了信息披露是影响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决策的主要因素的结论,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和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等有利于我国银行次级债券市场约束效应发挥的政策建议。

  2.宽大政策瓦解卡特尔的最优机制研究

  唐要家(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 唐春晖(浙江财经学院工商学院)

  合谋行为的隐秘性是卡特尔反垄断执法的一个主要障碍,目前越来越多国家采用的宽大政策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宽大政策通过改变企业参与合谋的激励和增加企业之间的不信任,利用企业的主动告发来来获取违法的确凿证据。国际经验显示,宽大政策要有效发挥作用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宽大政策只适用于第一个主动告发的企业,且不适用于合谋的组织者;(2)宽大政策既适用于调查开始前,也适用于调查开始后;(3)宽大政策既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企业的管理者;(4)通过立法对宽大政策的适用条件和行政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防止宽大审批权被滥用。为了提高中国反垄断执法的效能,我国应该尽早制定反垄断法的配套法规——“反垄断宽大政策”,宽大政策应该满足上述四个基本要求,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反垄断法的威慑作用和宽大政策效能,还应该建立包括行政、民事和刑事在内的综合法律责任。

  3.保险经纪人保单留置权探析

  陈文涛(武汉大学法学院)

  保单留置权是英美法特有的概念,是为担保保险经纪人的费用补偿请求权而设立的权利。中国法律没有规定保单留置权,相关学理认为这将不利于对保险经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并建议在我国引入保单留置权制度。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深受大陆法影响的国家引入该制度具有多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关学理却并未涉及。笔者对保单留置权的起源、内涵及其与大陆法、我国的留置权等有关法律制度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了在我国引入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理论前沿动态

  1. 货币政策稳定化作用机制的演进:理论综述

  白钦先  赖溟溟

  2. 技术溢出的主渠道:外商直接投资还是进口?——一个文献综述与评论

  陈昭  欧阳秋珍

  3. 石油价格的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文献综述

  李卓  张茜

  4. 税收竞争理论综述

  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