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5日出版)
中国经济研究
1. 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发生两极分化了吗?——来自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的证据
顾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冯银虎(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行业工资收入普遍上升,与此同时,行业间的工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2006年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就业份额约为20%,其工资份额仅为15%,而一些具有垄断特征的行业就业份额为10%,其工资份额也达到了15%。行业收入分配是否已经发生两极分化,可以借助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多重均衡和统计学中的双峰分布作为判定依据。如果一些行业的收入收敛到高水平均衡点,另一些行业的收入收敛到低水平均衡点,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概率密度函数就会呈“双峰”分布形态,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可能具有持久性,可以认为出现了两极分化。借助非参数估计中的kernel方法,对1978-2006年中国十几个大行业人均实际工资概率分布形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行业收入分配格局开始由单峰向双峰转变,行业收入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采掘采矿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等资源性、垄断性行业从改革中受益较大,为双峰分布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行业市场结构调整等重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行业收入差距在短期将继续扩大,需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采用兼顾效率公平的政策取向,选择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组合,才能使行业收入差距在中长期迎来库兹涅茨拐点。
2. 资源约束、技术效率和地区差异——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
李国璋 王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日益突出,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基于省级的随机前沿模型估计及地区技术进步相对差异的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要素投入的需求明显不同。东西部地区在资本上的技术进步差异是东中部地区的近2.6倍,劳动力为6.2倍,而资源为1.9倍,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差异最大。这一数据表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资本的作用逐渐减低,资源约束的影响较小;而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对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资本投入有限,资源投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地,对不同地区资源约束下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导原因,而人力资本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从而阻碍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发展,使得西部地区资源约束对增长的影响较大。
3. 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中国农村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季凯文(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武鹏(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关于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增长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进行综合后表明,中国农村金融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农村金融深化并没有给当前农村经济增长带来明显的效果,并且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深化指标每增加1个单位,促使农村经济增长率仅增加0.3089个单位,其原因在于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运作相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要求来说是缺乏效率的。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善其经营管理,拓展其覆盖面,真正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职责履行到位,使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放开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过度管制,积极谨慎地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和改革创新,加强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发挥它们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 工业化进程中实际工资的变化:技术进步偏向视角的分析
刘丽 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提高实际工资水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关键。从理论角度上分析,在工业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偏向影响实际工资的变化:使用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实际工资呈下降趋势;使用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利用中国数据对影响实际工资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证实中国当前技术进步是资本偏向型。短期内,技术进步对实际工资有负向影响,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偏向使用资本、节约劳动程度变化1个百分点,实际工资将下降0.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能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相对于劳动边际生产率)。因此,提高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需要推动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向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转变,提高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于资本边际生产率),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制定积极的引导性政策,广泛吸纳企业、外资及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教育与科技,鼓励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格局;加速科学教育和研究投资,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扩大创新的技术机会。
5. 现有城市空间下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王家庭(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张换兆(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从国情来看,通过城市空间的扩张来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显然不是一条有效的路径。而从现有城市空间出发,分析城市化对不同行为主体选择的影响,提高现有城市空间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充分提升现有城市空间的经济社会承载力,是解决中国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土地问题的有效路径。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对现有城市空间下城市化对城市行为主体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数理模型后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化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潜在可能性,政府对企业征收足够大的物业税等将使得企业偏好于土地集约利用;(2)城市化给居民带来了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资产增值收益,而只有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使得消费者偏好于土地的集约利用;(3)政府目标选择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组合来改变城市化过程中企业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4)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二者的关系最终取决于企业和居民对土地集约利用偏好程度;(5)现有城市空间下,最佳的城市空间布局是同心圆式或类似于同心圆式的空间布局,市中心为商务区,次之为住宅区,最后为生产区。
6. 房价的变动及其趋势——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启示
李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自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房产存量的价值在总实物资本存量中的比例2001年已高达47%。房产在宏观经济中的存量之大,使得房价同几乎所有宏观指标都有某种关联。本文借助于简单的理论模型,在一个排除了垄断、信息及融资摩擦的环境中来观察房价。结果发现,由于住房的生产相对于一般商品更为劳动密集型且技术进步较为缓慢,真实房价的长期趋势是上涨的。一般商品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对房价趋势正向影响;房产部门自身的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则降低房价的长期增长率。笔者尝试着从理论上给出真实房价增长率与真实利率之间反向联动的一个证明。通过观察我国的季度数据,并结合已有的实证文献,可认为这一理论预测与经验证据是一致的。在1998-2007年季度数据中,真实房价增长率与真实利率的当期无条件相关系数为-0.79,年度的则为-0.60。理论预测与文献中的和本文所观察到的经验证据的一致,易于理解我国近十年来房价表现涨势迅猛的原因,继而可判断,我国未来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真实房价的增速会大大低于近十年的增速。
7. 股价与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基于泰勒规则的实证研究
余元全 余元玲(重庆交通大学)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重点研究和关注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票市场进行反应的问题,而关于货币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实际反应是否为中性的实证研究则是近年才逐步展开的。本文在泰勒规则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1996-2006年间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对股票价格高估做出了反应。实证研究的特色在于:一是样本较为全面,涵盖了股市的上升和下跌阶段,研究结论更为可靠;二是模型中分别采用市盈率和隐含风险报酬率指标衡量股价的高估、分别采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1年期短期贷款利率代表货币政策利率,实证结果更为稳健。据计算,从1996年第1季度到2006年第2季度,股票风险报酬率最高为11.18%,最低为-1.89%,10年间的波动为13%,而货币政策利率因此仅波动1%左右。泰勒规则的实证结果说明,过去10年间货币政策对股价的反应均不显著或者反应较小,即使货币政策利率对股价有反应,但很可能是不稳定的规则。因此,对于股价的波动,货币政策并没有积极地做出反应,我国中央银行并不以股市作为货币政策的盯住目标。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年表达的“资本市场并非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参考因素”(2004)及“货币政策不能以资产价格为主进行调控”(2007)的观点。
8.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收入差距效应
王中华(南京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 梁俊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的盛行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从理论分析上看,由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生产环节的熟练劳动力密集度可能比发展中国家先前生产阶段高,这将提高其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相对工资,进而扩大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1983-2006年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由1983年的0.103上升到2006年的0.368,工资差距在1995-2000年,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从计量分析上看,收入差距与国际垂直专业化、FDI、对外开放等变量有着长期协整关系。特别是积极深入的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于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具有很大的显著的正效应,而对外开放、FDI的大量流入也倾向于扩大中国收入差距。另外,失业率的增加扩大了收入差距,而熟练劳动力供给的系数符号为正,说明开放与垂直专业化带来的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的速度高于熟练劳动力供给增加的速度,进而倾向于扩大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于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具有较大显著的正作用。由此带来的启示是,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要注意规避收入差距拉大的风险,但同时也应看到,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反映出我国新的经济发展契机,即工资收入差距可能促进产业升级和技能升级。
9.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肖卫国 卓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不仅是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途径。基于美国作为第一大对华直接投资国和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体的现实,笔者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是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经济规模与经济政策等宏观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等中观因素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等微观因素对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发展趋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最后本文认为我国要将引进外资同如何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并就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在引进美国直接投资时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必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创造条件,使美国对华投资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必须优化美商对华直接投资结构,引导其向知识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
10. 消费-实际汇率悖论在中国的实证检验
傅章彦(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消费-实际汇率悖论是国际金融学中一个非常有名的命题。居民消费比率是影响均衡实际汇率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通过构造均衡汇率模型来刻画居民消费比率和实际汇率的关系的方法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实证检验证实我国居民消费比率和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之间存在反常的统计关系,消费—实际汇率悖论在中国显著成立。居民消费比率的下降对实际汇率具有明显的下拉效应,居民消费比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使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程度增加5.2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消费比率,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大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转变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加快外贸产业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11. 黜奢崇俭的当代意义
尹世杰(湖南师范大学)
黜奢崇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文明作用很大。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受历史上封建残余思想和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内出现了奢侈消费并给个人与社会带来不少的问题,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从思想认识上和行动上黜奢崇俭,弘扬民族精神,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弘扬黜奢崇俭的优秀品德,必须端正价值导向、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经济理论探索
1. 基于时间成本和技术优势视角的空间集聚发生机理的数理分析
余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集聚的研究不外乎是探究空间集聚的发生机理及其影响。本文通过两部门二阶段的Cournot-Nash博弈模型指明了在水平分工的产业格局下,横向的空间集聚的发生带有偶发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纵向空间集聚的动态模型,证明了在同样的技术水平和外部条件下,区域间时间成本、劳动力及运输成本越高,则纵向空间集聚发生的动力越强。数值分析的结论是:(1)在时间成本和技术优势相同时,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越高的地区,其发生纵向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就越强。而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越低的地区,其内在机制就相对较弱。(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技术优势越强的区域其纵向的空间集聚动因就越弱;而在技术优势越弱的区域,其纵向的空间集聚动力就越强。(3)时间成本越高,地区技术优势越弱的区域,其就越存在着垂直分工的行业在空间发生纵向集聚的动力。而对于时间成本很低,地区技术优势很强的区域,其垂直分工的行业的纵向空间集聚动力反而弱。
2. 共享资源治理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集体行动的组织理论与实证分析
章平 李玉连(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及房屋产权改革的进行,住宅小区内部共享资源治理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热点问题。政府退出城镇住宅小区共享资源的维持和供给,以业主为主体的小区公共事物自我治理需通过业主之间的合作协调实现,理论上可以理解为特定群体围绕共享资源治理模式的集体行动。本文以群体内部集体行动的动态组织过程为主线,修正经典理论的基本个体行为假定,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创新者主动承担初期的治理成本及如何组织其他业主”。通过南京市28个小区865个样本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业主合作的集体行动需要异质性个体充当创新企业家,最终在互动中形成契约性规则和群体规范实现。以小区为单位的局部治理模式的发育,为纠正市场和政府失灵提供了第三种替代机制:一方面要发挥某些异质性个体——创新企业家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具体治理规则及培育公共参与精神的群体规范同样重要,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实现共享资源治理的集体行动。
3. 就业保护与国际贸易摩擦的产业分布
李春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尹翔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保护就业与国际贸易摩擦形成之间的关系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国内外文献论证详尽细致。但由此出发,探寻贸易摩擦的产业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却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话题。论文正是利用和扩展了一个就业保护模型,将模型中的交易成本变量内生化并引入了政治民主化程度变量,推导了贸易摩擦在不同产业之间分布的一系列命题和结论。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容易滋生贸易摩擦,这其实揭示了为何我国出口产业会频遭摩擦侵害;第二,劳动力价格需求弹性大的产业容易遭遇摩擦,也即对于劳动力成本非常敏感的产业是摩擦重灾户;第三,游说交易成本小的产业易发摩擦,即受到政府青睐,游说行为效率较高的产业,如一国的战略性产业、高端技术产业等;第四,政治越民主的国家,反而更易滋生保护,形成贸易摩擦;第五,商品进口价格需求弹性小的产业易起摩擦,即进口国对于进口商品需求依赖性越强,则越会遭到保护和摩擦。论文结论启示我国的政府和企业在化解贸易摩擦时,应该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摩擦形成的可能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有的放矢,料敌于未动之前而决胜于千里之外。
4. 人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
刘红红(广东商学院经济学院)
人本主义经济理论是从理论上探索和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类需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适当的制度安排。在经济学知识定位的基础上,强调以知识积累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演进模式,不依赖于人的理性,而且由于理性的不完全性和异质性,经济不可能出现常态均衡,所以人本主义经济理论表现为知识范式的而非理性范式的经济学。经济过程是动态的发现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均衡现象,资源创造而非资源配置是经济研究的核心。从人本主义观点来看,经济学在性质上和一切人本科学一样,必须是理性和价值、实证和批判相统一的科学,所以人本主义经济学反对主流经济理论无价值标准的实证分析,指出社会科学离不开价值判断,它体现了经济活动从根本上是属人的特性。所以,比较的、制度的、有机的、历史的和解释的是其方法论特征。同时,人本主义经济学还强调经济学必须打破静态主义和唯现实主义的传统,拓展动态经济分析领域,渗透进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和关心,才能成为全面而完整的经济学。
5. 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东亚和拉美地区的比较分析
全毅 张旭华(福建省社会科学院)
与拉美地区相比,东亚地区在经济取得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能够维持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东亚经济奇迹的产生源于制造业与农业的均衡发展、成功的土地改革、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中等收入阶层在收入中的比例上升等方面。相反,拉美地区保守的意识形态、过度城市化、收入分配不公平对扩大内需、资本积累以及人力资源的损害则导致拉美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失调。本文首先从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差距比较了东亚和拉美地区的社会公平问题。其次分析了东亚的社会公平是如何激励经济增长,以及拉美的社会不公平如何影响了效率提高与经济增长。最后从东亚与拉美的比较研究中得出公平与效率并不是一对矛盾,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进而提出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一是需防止重增长轻平等的政策倾向;二是提高教育均衡水平;三是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四是防止城市化过程中社会不公平现象发生;五是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理论前沿动态
(如有需要,请与本刊联系)
1.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马君潞 吕剑
2.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研究综述:经济互补与统计互补的视角
高越 李荣林
3.税收与资本结构研究综述
李霞
4.性别工资差异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发展
朱琪
5.农户的健康风险分担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述评
刘祚祥
6.住房流动性研究述评
吴璟 郑思齐 刘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