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溧、马惠娴、郜栋玺(南京农业大学)、张勋(北京师范大学)
数字时代下银行的信贷业务模式正在经历重大变革,这将如何影响家庭这一类信贷业务需求主体的信贷可得性呢?首先,论文作者结合自己和家人的银行信贷申请经历,发现数字时代下信贷业务模式的转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影响存在差异。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作者第一次亲身经历银行线上信贷申请流程,并将其与家人的线下信贷申请进行了对比。作者发现,在信贷申请方面,大部分中老年家庭(比如作者父辈,50-60岁这一类家庭)在有信贷需求后,仍然偏好去附近的线下网点咨询和办理信贷业务,平时并不会安装手机银行APP,也不太了解线上信贷申请流程;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线上信贷申请只需要手机验证申请人的身份、职业、收入等基本信息,便由银行授信模型自动给出申请人在该银行的授信额度,信贷人员无权对该结果进行更改,而线下信贷业务会收集更多的信息,由信贷员决定是否授信以及授信金额。对于作者本人而言,线上信贷申请无疑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在整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去该银行的网点,便能获得需要的信贷资金。但同时,作者也在思考,这个结论是否对所有的家庭都适用?如果是我的父辈,他们是否能够这么便利地获得线上信贷?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们开始了《数字时代银行网点退出与家庭信贷约束》这篇论文的创作。
研究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团队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曾多次调整思路。首先是如何准确地刻画数字时代下银行信贷业务模式的转变。最直观的方式是比较银行线上和线下信贷业务客户群体的信贷申请和授信情况,显然,这个思路的障碍来自数据的可得性。2019年CHFS的问卷调查开始询问家庭银行信贷的申请方式,但对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发现,通过线上信贷渠道申请银行贷款的样本数量非常少,难以支撑该研究思路。这表明,在现有条件下作者团队很难获得足够多的申请银行线上信贷的家庭样本。直接的测度不可行,团队成员开始思考并讨论间接的测度变量。结合银行线上、线下信贷业务模式的差异,我们发现银行网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在当前数字时代背景下,网点的退出成为银行节约运营成本、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选择。基于此,我们将核心关注变量确定为银行的网点退出,利用银行网点退出数量的差异,测度不同地区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变革程度,即网点退出数量越多,银行将越来越依赖线上信贷业务模式。
其次,如何从理论上构建银行网点退出和家庭信贷约束之间的作用机制。从信贷流程来看,银行是否审批信贷和家庭是否申请信贷均会影响家庭信贷需求能否被满足,这也是已有研究通常所说的供给型和需求型信贷约束。但这并不是银行网点退出影响家庭信贷约束的作用机制,我们需要进一步提炼出在银行审批信贷和家庭申请信贷过程中,网点退出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从而影响家庭的信贷可得性。在阅读大量文献后,我们将机制放在了经典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上,但这里我们并未笼统地去定义和测度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而是将其框定在线上和线下信贷业务模式的差异中去讨论,指出网点退出究竟会如何影响家庭信贷约束,取决于线上渠道能否完美替代线下网点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即取决于银行利用线上或线下渠道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强弱对比和家庭的数字技术使用能力差异。
最后,是如何确保论文能够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在论文完成并投至《经济评论》后,我们经历了紧张的讨论、返修过程。评审专家对论文每一部分均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全面地完善论文内容,增强论文的理论深度和实证的可信度。同时编辑部以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对论文的数据和实证细节提出了细致的修改建议,显著提高了论文的可读性与严谨性。总之,这篇论文的顺利发表,离不开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悉心指导,更离不开本文所有作者的共同努力与紧密合作。
在论文发表之后,再回头来看这篇论文,尽管写作与投稿的过程充满挑战,但无比感谢作者团队的共同坚持和付出。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加深了对银行网点退出经济效应的理解,也为如何完善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我们衷心感谢《经济评论》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倾力付出,也希望这篇论文能为如何深化银行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服务家庭这一信贷需求主体提供理论依据,为金融服务人民群众贡献力量。
(《数字时代银行网点退出与家庭信贷约束》载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