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倩(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詹新宇(北京工商大学)
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其中,数字技术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正在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与国家竞争优势。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关键性进展,中国正加速从“数字跟随者”迈向“数字引领者”。数字技术不仅在原始创新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更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外部技术依赖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掌握数字技术已成为提升产业韧性的重要保障。通过数字技术带动系统性创新,不仅有助于打破“卡脖子”瓶颈,还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实现科技强国目标。因此,将数字技术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中国推动结构优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基于此背景,我们开展了题为《数字技术何以驱动企业创新:非对称驱动效应与机制解析》的研究,旨在探讨以下三个核心问题:数字技术能否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其对渐进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是否呈现对称性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
研究推进的过程并非坦途,我们面临三大主要挑战。第一,如何厘清“渐进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内涵与边界?为此,我们广泛查阅文献,首先界定了“颠覆性创新”的含义。本文遵循“颠覆性创新之父”Christensen的定义,认为颠覆性创新是指一种在初期相较主流技术性能稍显逊色,但能提供独特价值,并最终取代主流技术,且呈现跃迁式发展路径的创新。我们发现,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关于颠覆性创新的使用存在滥用、误用与过度泛化的现象,常将其与突破性创新或新技术混为一谈,导致相关研究范围界定不清。厘清颠覆性创新的理论边界,有助于明确本文的研究起点与理论贡献。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渐进性创新界定为:对现有技术、产品与生产过程进行持续性改进与优化,呈现出连续、可预期的发展轨迹。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不仅为本文的边际贡献奠定基础,也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坚实的逻辑支撑。
第二,如何科学量化渐进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尽管学术界在技术创新的测量上积累了丰富方法,但对“渐进性-颠覆性”二元划分的量化研究仍较为匮乏。我们发现,已有关于颠覆性创新的研究多停留在概念辨析与理论探讨层面,方法上多采用案例分析。这一方面源于对颠覆性创新概念的泛化使用导致定义模糊,另一方面也受到数据与技术手段的限制。尽管已有少量文献尝试对颠覆性创新进行量化,但往往将“高被引专利”或“新兴技术”直接等同于颠覆性创新,或仅聚焦于个别企业的个案,难以反映我国整体状况。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涌现的新方法为识别颠覆性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经典定义与特征,采用TF-IDF算法与余弦相似度法,识别出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与替代性的专利。具体而言,颠覆性创新通常具备以下特征:t≤t0时,颠覆性创新的专利信息相似度很低;t>t0时,颠覆性创新的专利信息相似度很高;t>t0时,颠覆性创新取代主流创新。本文把同时满足上述四项条件的专利识别为颠覆性创新。据此,本文提出四项判别标准,并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人工校核进行识别。识别出颠覆性创新之后,渐进性创新的识别就变得简单。本文把除了具有跃迁式发展路径之外的创新界定为渐进性创新。关键指标的精准度量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了可靠基础。
第三,在探究数字技术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特别是其对渐进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非对称驱动效应时,我们发现现有理论尚不完善,分析存在模糊性,仿佛“雾里看花”。为此,我们查阅大量中外文献,结合实地调研与专家访谈,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凝练出四大作用机制,这些机制契合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经济学逻辑。我们认为,数字技术能驱动企业创新,核心在于其有助于突破两个关键瓶颈——高创新成本与创新人才短缺;其对渐进性创新更具推动力,则源于客观因素制约和企业“短视”的影响。随后实证结果亦高度印证了理论预测,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分析框架与机制路径的合理性与解释力。
本文的顺利刊发,凝聚了《经济评论》编辑部与审稿专家的专业精神与辛勤付出。在匿名评审过程中,审稿专家围绕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实证方法的严谨性以及理论贡献的原创性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与启发性的宝贵意见,极大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帮助我们不断打磨、提升论文的学术深度与表达张力。编辑部秉持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对稿件进行全方位、多轮次的审校修改,悉心打磨、一丝不苟,使文章表达更为精准,逻辑更为清晰。我们由衷感谢各位审稿专家与编辑部老师的辛勤工作与无私帮助,并衷心祝愿《经济评论》持续引领中国经济学的学术风尚,汇聚思想智慧,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术创新贡献更大力量!
(《数字技术何以驱动企业创新:非对称驱动效应与机制解析》载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