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从困惑到答案:“新型创新载体”如何促进创新量与质的双向跃升
发布时间:2025-08-16 16:50:16

 

张丹宁、宋雪峰、赵宝玉(辽宁大学)、刘文平(沈阳工业大学)

 

论文《新型创新载体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的量质齐升》得以正式刊载于《经济评论》,我们深感荣幸。在此衷心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细致评审和宝贵意见。审稿专家们的精准点评不仅让我们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帮助我们进一步修正了论文中的不足之处。编辑部的专业态度和高效工作,使得论文能够在严谨的审稿过程中不断完善。此外,本文还有幸被评为《经济评论》第十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在这里同样要感谢与会专家对本文的悉心指导。应编辑部之邀,笔者在此谨向各位读者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写作经历。

新型创新载体,特别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正在成为推动企业创新量质齐升的关键力量。既有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的必要性,聚焦于其功能定位、组织架构、运营机制和人才培养等核心内容,并主要从两方面研究新型创新载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一是探析新型创新载体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二是将新型创新载体外化为政策背景,探索其对产业和企业创新的影响。但不同类型新型创新载体对特定产业与企业群体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还亟待深入,其中,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果与机制的研究还鲜少涉及,特别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否促进企业创新的量质齐升,促进机制以及如何更好靶向精准发挥促进作用等核心问题仍有待回答。

在明确研究选题后,论文在写作过程遇到如下难题:第一是如何衡量创新质量。用单维指标衡量创新质量的研究较为广泛,比如专利被引次数、知识宽度和创新基因等,但越来

越多的学者从多维角度构建更加全面的综合测度性指标。在创新质量指标迟迟无法敲定之际,恰逢武汉大学叶初升教授受邀在辽宁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从TopicQuestion:学术发现的三个维度”的讲座,提到了创新质量新的衡量方式,即从结构性去考虑创新质量,这一方法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发。随后研究借鉴叶初升教授三维合一的思想,基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基于结构优化视角,从源头创新、数字赋能和绿色转型的三重特征去考虑创新质量。这一多维度的创新质量评估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评估框架的局限,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测量工具,使得我们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第二是实证分析发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对企业创新数量的影响显著为负,这个结果给人第一反应就是与我国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不相符,且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机制去解释这一结果。经过对政策的仔细研读和与合作者的讨论,找到了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即本文研究发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设立对区域制造业企业创新数量存在负向影响与专利数量处于年年增长的趋势并未背离。本文是对“政策效果”的评估:在政策发生前,处理组和对照组专利数量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政策发生后,处理组相对于对照组增长趋势相对放缓(表现为斜率的下降),故会呈现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设立减少了区域制造业企业创新数量的结果(是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后的相对结果),但是考虑整体,无论处理组还是对照组,其专利数量均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这与专利数量年年增长的现实趋势相符合。此外,我们发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共性关键技术供给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两大核心功能,其中前者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得创新数量的增速放缓,正是这一结果的合理机制。当然,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每当面对复杂的理论难题、数据挑战或是模型设定的不确定性时,我们往往会陷入深思。然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整个研究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每一次的突破与解决,都是学术进步的标志,也让研究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从创新质量的衡量标准到创新数量负向显著的结果,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为研究增添了新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通过不断调整方法论、精炼理论框架,以及通过与同行和专家的讨论与交流,逐步形成了更完善的研究设计和结论。这些思考与反复验证的过程,不仅提升了文章的学术价值,也增强了我们作为研究者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的选题灵感来源于我们对中国创新生态系统中“数量”与“质量”之间矛盾的关注。尽管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专利数量持续增长,但创新质量的提升仍面临挑战,如专利数量的增加并不必然代表技术水平的提升。研究发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一种新型创新载体通过聚集资源、推动技术突破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创新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决定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设立与功能展开研究,探索其在促进企业创新质量和数量方面的实际影响。

此外,关于本研究的未来展望如下: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聚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一新型创新载体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深入探讨其在促进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变,新型创新载体的种类和功能日益多样化。除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许多其他创新载体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也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我们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这些创新载体的创新效应。

最后,衷心祝愿《经济评论》期刊再攀高峰、再创辉煌!愿期刊继续秉承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国经济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助力我国经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繁荣与发展!

 

(《新型创新载体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的量质齐升》载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