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开放赋能,韧性筑基: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企业价值链韧性
发布时间:2025-08-16 16:49:51

 

王海杰(郑州大学、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靳颂琳(郑州大学)、王全景(郑州大学、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论文《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企业价值链韧性》得以正式刊载于《经济评论》,我们深感荣幸。在投稿过程中,审稿专家及编辑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宝贵建议,使得论文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应编辑部之邀,笔者在此谨向各位读者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写作历程。

2023年上半年,全球供应链风险显著攀升。许多出口企业不仅面临生产链断裂,还因海外售后响应滞后、信息协调不畅等“服务链”缺失,导致订单被撤、客户流失,企业营收承压。这种服务环节的脆弱性与制度支撑不足,不再是隐性问题,而是深刻影响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稳定“存活”的关键因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意识到,提升企业价值链韧性不仅要依靠制造能力,更需要制度性工具为“看不见的服务链”提供保障。我国近年来通过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推动的服务业制度型开放,是否能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效率优化,增强制造企业在外部冲击下的抗风险能力?这成为我们撰写《服务业开放与企业价值链韧性》这篇论文的初衷。

一、研究起点:从效率导向到韧性导向的转向

回顾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既有研究,我们发现早期大多聚焦效率提升与价值攀升,比如出口规模、附加值、利润率等。然而,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效率最优”的逻辑正在失灵。企业开始转向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竞争力维度:韧性——也就是抵御冲击、维持交付、保证存续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开放战略也正走向制度型开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试点以来,在技术服务、金融支持、数据资源等方面逐渐形成制度配套与基础设施集聚。我们发现,这项政策推进具有空间差异性、制度外生性和渐进式特征,是天然的“准自然实验”,非常适合用来识别服务业开放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在这些认知的积淀下,我们确立了研究主线:服务业开放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价值链韧性?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这一政策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差异?

二、研究难点与方法突破:从概念界定到机制识别

当然,这一研究并非轻而易举。我们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三个核心挑战,也正是通过应对这些挑战,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

首先,价值链韧性如何测量?

韧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绩效指标,它更像是企业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一种“综合应对能力”。为了给这一概念以可操作的度量方式,我们从文献中梳理出三个关键维度:稳定性、安全性和生存能力,并将其嵌入企业层面的指标体系中,构建了一个同时兼顾静态结构与动态表现的“企业价值链韧性”测度指标。

其次,政策如何起作用?机制识别如何展开?

我们提出,服务业开放可能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与成本削减效应两条路径影响企业韧性。前者强调服务要素的集聚与知识溢出,后者则侧重资源配置的优化与边际成本的降低。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从理论逻辑到实证检验,逐步验证这两条机制路径的存在与显著性。

第三,政策冲击是否具备外生性?

我们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为冲击变量,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进行政策效果识别。同时辅以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替代变量检验等稳健性检验方法,从识别策略上力求因果效应的清晰和结果的可信。

三、学术共同体的激励与回馈

本研究的完成,得益于审稿专家的严谨把关与期刊编辑部的悉心指导。在匿名评审过程中,审稿专家对论文中“价值链韧性指标”、“内生性处理”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促使我们在模型设定与变量稳健性上进行了反复推演与迭代。期刊编辑团队也以极高的专业水准进行了精心审校,使论文的逻辑主线更为清晰,学术表达更具规范性。最后,衷心祝愿《经济评论》杂志社继续秉持严谨治学之风,激励更多学者以理论回应现实,以研究服务时代,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体系贡献更加坚实的学术力量!

 

(《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企业价值链韧性》载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