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当服务业开放遇上制造业转型:一场关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16 16:49:23

 

沈春苗(南京师范大学)、单丹玲(泰州市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江淮(南京大学)

 

非常荣幸拙文《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得以刊载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4期。论文的不断打磨与顺利发表,离不开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悉心指导,也得益于合作者之间的通力协作。论文写作是一段融合痛苦与喜悦的旅程,从选题酝酿到最终定稿,历时两年有余,其中艰辛与收获交织,至今回望,仍感慨良多。衷心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的邀请,让我们有机会分享这篇论文背后的学术思考与研究体会。

一、问题的缘起:政策信号激发研究灵感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我们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如何切实提升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水平,是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2025年,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一系列政策信号的密集释放表明,以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正日益成为未来政策实施的重要着力点。

这一政策动向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多年的经济学研究训练使我们意识到:作为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可能会通过投入产出网络对下游制造业的技术选择产生深刻影响。正是这一理论直觉,促使我们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如何影响制造业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展开了系统思考与实证检验,最终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逻辑主线。

二、构思的推进:从理论建构到实证落地

研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从理论模型的构建到实证检验的实施,经历了反复的推演与重构,每一步都伴随着质疑与打磨。

在理论层面,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非中性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下,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促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涵盖上游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和下游制造业生产的一般均衡模型,以技能密集型服务业面临的“冰山贸易成本”来刻画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程度,进而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得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促进制造业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理论关系式,并进一步借助比较静态分析,识别出制约其促进效应发挥的关键因素。

 

在实证层面,衡量制造业面临的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度是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具有较强的制度型特征,难以通过价格、贸易流量等传统指标进行度量;另一方面,将服务业开放度与制造业部门有效关联也并非易事。

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存在高度异质性,而制造业细分行业对服务投入的依赖程度与结构也存在显著不同。在梳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最终选取OECD公布的19个细分服务业行业的贸易限制指数,结合各省份投入产出表,对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面临的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程度进行了测算。

 

三、创作的收获:一场超越学术的深层回响

回首过往,历历在目。从理论瓶颈前的反复推演到数据处理中的持续修正,从自我怀疑的踟蹰沮丧到逻辑框架的日渐清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也伴随着成长。探索中的波折、思辨中的坚持、修改中的精进,最终沉淀为学术认知的深化与研究能力的锤炼。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仅更深入理解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理论逻辑,也亲历了如何将抽象模型与现实政策语境进行紧密对接的全过程。理论模型不再只是纸面上的假设与数学游戏,而是与现实经济结构展开的深度对话。每一次失败后的调整与重试,都是我们跨越经验事实与理论建构深壑的基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亲身投入、亲历碰壁、亲自修改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也才能真正理解“学术训练”的核心价值。这场研究旅程带来的,不仅是一篇论文的完成和发表,更是一种问题意识的深化、研究方法的磨砺与学术初心的回响。这些沉淀将成为照亮我们未来学术前行的信念之光,驱动我们持续探索。

最后,祝《经济评论》杂志越办越好!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筑牢思想沃土、打造学术阵地!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载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