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最低工资制度:破解劳动力市场垄断,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发布时间:2025-03-21 16:34:03

 

戴家武、王业(湖南师范大学)、李汛(武汉大学)、熊瑞祥(湖南师范大学)

 

论文《最低工资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有幸被《经济评论》2025年第1期录用,对此,我们心怀感恩。我们深知,本文的顺利发表,离不开编辑部和审稿专家的精心指导,当然,也与本文作者的倾心付出和精诚合作密不可分。在此,我们非常荣幸地与读者分享这篇论文的选题、写作及投稿过程。

本文的研究思路源自于作者对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这一问题的长期关注和研究积累。第一作者戴家武在2009年刚读硕士时便在导师的指导下,将研究方向聚焦于食品企业市场势力这一课题上。经过几年的沉淀和对前沿文献的追踪,逐渐将研究重心转移至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并与李汛等多位合作者就买方势力的测度、形成与影响开展了系列研究,目前已经完成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陆续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劳动力-产品双边市场扭曲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与出口高质量发展:微观机制及政策优化”)等多项课题资助。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而劳动力市场是绕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然而,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强资本、弱劳动格局加剧,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就业市场竞争过度等诸多问题。我们也经常在网络上看到“996是福报”“拼多多员工猝死”“名校毕业生争当卷烟厂工人”之类的争议。这些畸形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劳动力市场上作为雇主的企业(买方)和作为受雇者的劳动者(卖方)之间市场势力的失衡。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的形成呢?

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作者详细梳理了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政策,深入思考哪些重要政策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结构尤其是买方势力产生影响。在综合考虑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可能是影响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的重要政策。事实上,早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然而,由于当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以及惩罚力度低等原因,该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峻,最低工资制度再次受到关注。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正式施行,最低工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强有力的推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把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和最低工资制度联系起来,运用双重差分法来评估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的影响。在确定了研究方向和理论框架后,我们开始了实证研究。首先,我们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测算出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然后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地政府官方网站手动收集整理出我国286个地级市19982007年的最低工资标准数据,经过数据的清洗和匹配,最终获得了1059647个有效样本。初步的基准回归结果证实最低工资制度有助于削弱企业在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势力,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随后,我们结合权威文献对论文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包括内生性问题的处理、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等,并进行了反复修改和打磨,期间也得到了同事和同行的宝贵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最后,根据本文的主题、风格、篇幅等情况,我们决定将论文投稿至《经济评论》。

论文投稿后,我们经历了三轮紧张的审稿和返修过程。匿名评审专家就理论分析、数据处理、稳健性检验等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和宝贵建议,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完善论文,大大提升了论文的理论深度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同时,《经济评论》编辑部的老师们以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始终如一地展现了专业精神,对论文的语言流畅性和内容准确性提出了多轮细致的修改建议,显著提升了论文的可读性和严谨性。在此,我们由衷地感谢评审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帮助!

尽管写作与投稿的过程充满挑战与艰辛,我们仍深感荣幸与欣喜,能够获得专家及高影响力期刊的认可。我们期望通过此项研究,为构建公平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坚实的证据与支持,为更好地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最低工资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买方势力》载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