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弥合“数字鸿沟”,走向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5-03-21 16:33:42

 

唐礼智、陈铭聪、马青山(厦门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简称“三大差距”)是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在党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我国反贫困的重点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更好地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的收入不平等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里,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维持在较高水平。如何缓和收入差距,已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已有不少文献发现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是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或可为缓解收入机会不平等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近年来,以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为引领的“新基建”工程快速发展,比如5G基站、大数据中心、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而这些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宽带信息网络的强力支撑。现有文献已探讨了网络基础设施对个体就业和收入提升的积极影响,但对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却关注不够。由此,我们展开了本篇文章的构思。首先是寻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收入差距的合适度量指标;其次,探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因果模型及相关稳健性检验方法;第三,我们考虑其中的传导机理,并针对微观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和所在地区特征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挑战,这些困难贯穿于研究的各个环节。首先,在数据的选择上,微观调查数据的筛选和样本年份的确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对比不同数据源,最终选择了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四期数据。这一选择不仅考虑了数据的时效性,还兼顾了样本的广泛性和连续性。其次,理论阐述部分也颇具挑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涉及多个理论框架,尤其是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和信息搜寻理论的结合。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影响差异,而信息搜寻理论则侧重于信息获取成本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解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信息获取的双重机制影响收入差距,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反复推敲和多次修改,我们最终通过“数字鸿沟”缓解效应、职业调整效应和社会资本积累效应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此外,研究贡献的提炼也是写作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如何与已有文献“对话”,突出本文的边际贡献,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相对视角以及交叠双重差分模型的识别策略等方面,是我们需要反复斟酌的部分。通过多次与导师和同行的讨论,我们逐步明确了本文的贡献,并在文中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本文的初稿于2023年初完成,当时并未急于投稿,而是希望通过广泛吸收各方意见,进一步提升论文的质量。随后,作者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宣讲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收获了诸多宝贵的反馈意见。经过反复的修改与完善,最初的工作论文逐渐“打磨成型”,最终于2024年初正式投稿。在审稿过程中,文章经历了两轮细致的返修,并最终得以录用。拙文在刊发过程中有幸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外审阶段,专家老师们态度认真负责,从论文整体论述逻辑到数据处理细节都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经过外审阶段的修改,论文质量再次提升到新的层次。在论文的最终定稿与校对阶段,编辑部各位老师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眼光,对文章进行了细致的审校与润色,使得文章得到进一步完善。我们在此表达由衷感谢。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收入差距——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经验证据》载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