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梽芳、王婷伟、白雨露、李嘉政(华侨大学)
非常荣幸我们的研究成果《数字金融与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刊登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1期。从最初的迷茫与疑问,到最后的结论与创新,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术喜悦。衷心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的邀请,让我们有机会在此分享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启程:灵感的悄然降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供应链韧性是制造业的“筋骨血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数字金融的兴起,我们不禁要问,数字金融究竟能为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部分重要供应链面临断点、卡点、堵点等现实问题,缺乏抵御外部突发事件冲击的韧性。伴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的重大契机,数字金融应运而生。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以便捷、普惠、智能化、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度高为特征的数字金融,能否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呢?
研究缘由:前人研究的启示与现实需求的碰撞
在灵感闪现的瞬间,我们感到一种激动,但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迷茫。研究的起点虽然清晰,但如何设计研究框架、如何收集数据、如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假设,却是一个巨大挑战。而且,供应链韧性这一概念本身就相对较为模糊,许多研究中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缺乏一致性,这使得我们更加有动力去系统化地研究这一主题。
于是,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我们发现有关数字金融的影响后果研究、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激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且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两点薄弱之处:一是供应链韧性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现有文献对其内涵界定与维度划分尚未达成共识;二是鲜有研究关注到数字金融与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之间的关联与传导机制,亟待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因此,明晰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内涵,深入探析数字金融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有助于为推动数字金融健康发展、实现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支撑。
构思过程:从理论到实证分析的艰辛探索
这篇论文的构思和框架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试错和调整中逐渐成型的。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困难。首先,如何定义和衡量“供应链韧性”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并在现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内涵拓展为五个维度:抵抗能力、恢复能力、运营能力、供需匹配能力、更新能力。
其次,如何量化“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也是一大挑战。尽管近年来数字金融迅速发展,但如何从数据上抓取和衡量该指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初,我们主要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但该指数是从需求端刻画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科技属性相比更强调普惠特性,且其数据主要来自支付宝生态系统,难以反映上市公司的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使用该指数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匹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百度搜索指数构建地级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并以此来衡量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这些技术挑战虽然艰难,但每一次突破都带给我们学术上的成就感。
成就:学术创新的喜悦
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将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拓展到供应链韧性层面,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也丰富了数字金融影响后果、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在传导渠道上,从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差异视角出发,系统阐释数字金融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缓解融资约束、降低财务风险三条渠道影响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内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有助于拓展并深化对数字金融与供应链韧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本文基于供应链集中度、供应商规模以及金融监管的差异,探究了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形成具体的政策靶向,对提升供应链韧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写作中的坚持与突破
最后,论文从投稿到最终发表,离不开匿名审稿专家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以及《经济评论》编辑部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从理论机制的合理性、逻辑架构的可行性、语句的通顺性到内容的准确性,匿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们提出了多轮细致性的修改建议,使得论文更加严谨。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匿名审稿专家以及编辑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辛苦付出!
回顾整个论文写作过程,我们深深感受到学术创新的艰辛与快乐。每一次思维的停滞,每一次数据的难题,都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而最终,当我们看到这一成果得到认可时,那份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不仅让我们对数字金融与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意识到,论文写作的魅力在于,它永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祝《经济评论》杂志越办越好!
(《数字金融与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载于《经济评论》 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