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金融强监管缓解了银行流动性囤积吗——来自资管新规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5-03-21 16:32:24

 

王 胜、李 简、姚佳睿、邓力行(武汉大学)

 

本论文的选题源于我们团队对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特别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实施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的长期关注与思考。自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主题。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去依赖影子银行和高风险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流动性囤积现象,严重影响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特别是在影子银行业务中,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参与高风险资产投资,其中包括非标资产和地方债务平台等隐性刚兑项目。这些高风险活动虽然为银行带来了较高的短期回报,但也导致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甚至引发了大量流动性滞留银行体系的问题。为了规范这一现象,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旨在抑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然而,《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是否真正减少了流动性囤积、是否能够将资金有效引导至实体经济,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回顾了关于金融强监管的现有文献。部分研究表明,金融监管政策在加强宏观经济稳定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关于《资管新规》对银行流动性囤积具体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匮乏。尤其是,现有文献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金融安全或实体企业投融资等领域,对银行层面如何应对监管政策并调动信贷供给尚未给予充分关注。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资管新规是否有效抑制了银行的流动性囤积,进而促进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提升?我们提出的理论假设是,《资管新规》通过严格限制银行参与高风险影子银行活动,削弱了银行的高风险偏好,并推动银行将资金更多地用于信贷业务,从而降低了银行流动性囤积的水平。

在敲定理论模型时,本文从银行信贷供给和主观风险偏好出发,将金融监管引入银行流动性资产配置决策,构建了三期动态模型。理论推导表明,政策增强会扩大信贷利差、降低银行主观风险容忍度,最终减少流动性囤积。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比如,由于流动性囤积指标的构建包含资产负债表几十个项目,通过单一数据库无法收集齐。于是我们通过WindCBD等进行大量数据检索和匹配,最终构成了本文所使用的流动性囤积指数。随后,经过数据处理和回归,我们得到了《资管新规》发布后对银行流动性冲击的实证结果,这与我们的理论模型结论一致,本团队的主体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宝剑锋从磨砺出”,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不断讨论,反复打磨,丰富文章内涵,最终将一稿提交给《经济评论》编辑部。

论文投稿后,我们进行了两轮修改和多轮校对。评审专家,在指标构建、广义DID的适用性、稳健性检验、政策启示等方面都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们不敢怠慢,以最快速度检查问题、修正纰漏、不断完善。在后期的校对中,编辑老师们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述、格式规范等方面反复推敲核对,力求完美,让我们意识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错误之多,也被编辑老师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染。这一段写作经历和投稿经历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顺利展示给学界同仁们的欣喜,也被评审专家和编辑老师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所打动。未来,我们也将以此为激励,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步。自投稿至文章刊发大概历时7个月,编辑部工作十分高效。最后,衷心祝愿《经济评论》杂志越办越好。

 

(《资管新规与银行流动性囤积》载于《经济评论》2025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