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污染不平等是否降低了代际流动性?
发布时间:2025-01-24 20:45:11

 牛欢(安徽财经大学)、严成樑(中央财经大学)

  

  本文的灵感起源于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不成比例地攻击了低收入人群。在发达国家,想接种疫苗的人可以随时接种疫苗,但在发展中国家,接种疫苗的群体占比很低。面对病毒入侵,尚且存在不平等现象。作者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环境经济学,自然联想到,在面对空气污染时,我们能否“同呼吸,共命运”,在面对水污染时,我们又能否“共饮一江水”。实际上,在环境污染方面,不平等现象也广泛存在。污染负担并非由所有居民平均分担,而是由低收入群体面临更高的污染暴露风险,承担更多的污染负担和损失。据估算,城市室内颗粒物浓度平均约为室外的80%,也就是说,相比室内劳动者,从事街道清洁、快递包裹、建筑施工等户外劳动者接触的污染暴露更高。长期污染不平等将导致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甚至劳动市场的工资不平等,因此,理论上污染不平等可能是造成工资不平等的原因。

  进入新时代,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环境财税、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等环境政策体系,显著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但环境政策将深刻影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新技术等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使得生产要素在区域、行业之间重新配置,也因新技术应用催生新的技能需求,改变劳动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区域、行业、群体间的利益再分配。环境政策可能具有累退效应,即低收入群体相对于高收入群体负担更重。研究发现,如果用高技能劳动替代污染投入,则绿色税收可能增加对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高技能劳动相对工资提高;相反,如果用低技能劳动替代污染投入,则绿色税收可能增加对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低技能劳动相对工资提高。理论上,环境政策也可能是导致工资不平等的原因。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作者发现环境污染可能导致不平等问题,并围绕此论点展开研究,形成《绿色税收、健康效应和工资不平等——基于异质性世代交替模型的研究》一文,很荣幸在《经济评论》2024年第6期得以发表。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存在许多困惑,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困惑在于,如何取舍模型设定。比如模型设定中如何引入污染不平等。我们设计了三条路径:第一,通过家庭决策内化环境支出引入污染不平等;第二,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健康引入污染不平等;第三,同时在家庭和生产端引入污染不平等。第三条路径应该是最优的,其同时刻画了污染暴露不平等和污染的差异化健康效应,但最终我们通过引入异质性劳动力和污染的差异化健康效应实现第二条路径的研究方案,主要是因为求解后的结果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污染不平等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第一条和第三条路径的微观基础更好、传导机制更丰富,但在模型求解时更为复杂。

  经验在于,学术交流能够拓展思路和解决问题。在博士论文开题时,同组的一位教授提出在研究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时,学术界主要考虑父母的教育背景、家庭收入、公共教育政策等因素,而对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不平等代际传递的研究则存在不足。作者在前期研究过程中主要考虑污染不平等的代内影响,并未考虑污染不平等可能存在纵向的代际传递。这次交流极大扩展了研究思路,也对本文产生了重要启发。本文最初的模型是假设高低技能劳动力结构不变,也就是父母是高(低)技能劳动力,则其子女也是高(低)技能劳动力,即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不存在代际流动。而更为现实的假设是二者间存在代际流动,但如何刻画则成为本研究的困难之一。好在组会中师妹推荐的相关文章令作者深受启发,得以顺利解决这一难题。

  特别感谢外审专家高质量的修改意见使论文更加完善,也特别感谢编辑部细致的审校工作,使文章更加严谨。在后期的校对中,编辑老师们从文章结构、行文逻辑、语言表述、格式规范出发,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错误之多。在此次投稿经历中,作者对于能够顺利发表感到十分幸运,但最重要的收获是编辑部对论文细节极致追求的精神,将激励作者在未来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自投稿至文章录用大概历时7个月,编辑部工作十分高效。最后,衷心祝愿《经济评论》杂志越办越好。

 

 

(《绿色税收、健康效应与工资不平等——基于异质性世代交替模型的研究》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