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鸣、曹廷求(山东大学)、王艺明(厦门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数智赋能引领科技创新、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民营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如何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化利用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自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对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企业的ESG表现。对于上市企业来说,常用的公开数据有华证ESG评级、彭博ESG评级及商道融绿ESG评分等多种企业ESG表现评价体系,而对于没有公开可获得数据的民营企业来说,学术界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民营企业ESG表现评价体系。那么民营企业是否也存在一个可能的ESG表现评价体系?民营企业的ESG表现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行了本篇文章的构思。首先,是构造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评价体系;其次,探究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与机制;第三,为了探究差异化影响,我们针对企业规模和所属行业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最后,为了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我们寻找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
关于指标的构建,本文的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为作者采用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中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相关问卷问题整理得到的新指标,主要是指将环境、社会与治理因素纳入企业日常经营与投资决策的理念,一方面民营企业用以规范自身表现,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据此衡量与评价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等。因此,本文选取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中问卷问题涉及的环保治污、慈善公益事业、组织机构设置等角度以度量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并且通过熵权法构造了民营企业ESG表现的综合得分指标,以探究民营企业通过ESG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渠道机制,丰富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
在实证分析部分,我们进行了基准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机制分析和内生性检验。首先,在基准回归分析中,我们选择企业E-环保治污、S-慈善捐赠、G-组织机构等作为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的代理指标,验证民营企业良好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同时选择E-污染治理、S-“光彩事业”、G-员工培训以及通过熵权法构造的民营企业ESG表现综合得分指标等作为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的代理指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在机制分析部分,我们发现,民营企业良好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可以通过获得政策补贴或税收减免、缓解融资约束、赢得商业机会及研发创新项目等机制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各地区环境监测站数量、民政部门接收的社会捐赠数额及社会组织单位数量等分别作为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的工具变量。一系列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们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可信的,民营企业良好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显著提升了民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由此可见,企业通过积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慈善公益项目、完善组织结构设置等展示良好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无疑是一项有高回报率的举措。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其“惠民生、促发展、助实体、增质效”的作用,提升劳动生产率,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中的参与,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民营企业应加快建立ESG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披露质量,使ESG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的一部分。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ESG优势突出的民营企业的支持,通过完善法律和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资金、资源及专业人才,助力其可持续发展。
最后,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对于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指出了文章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同时特别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从文章整体的结构层次性完善到文章语句的通顺性修改再到整个行文的规范性校对,对于本篇论文的刊出给予了很大帮助。
(《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与劳动生产率提升》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