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婷(暨南大学)、黄建烨(中山大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非常荣幸我们的论文《经营投资问责能否提升国有企业投资效率?》被《经济评论》2024年第5期录用。同时,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的邀请,借此机会跟各位读者分享我们论文的写作构思及投稿修改过程。这篇文章不仅是我们的研究成果,也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效果的一次探讨。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以及《经济评论》编辑部老师们的辛勤工作,正是他们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促成了这篇论文的最终发表。
这篇论文的选题来源于作者团队对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政策文件和文献研究的长期关注和思考。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投资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在国有企业特殊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下,高管决策的约束失之于宽,存在权责不对等状况。即便投资出现巨亏,高管亦可全身而退。因此,国有企业投资饥渴、投资低效等诸多问题广泛发生,大大削弱了国有企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有权必有责,权责要对等,将国有企业高管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决策的规范性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全面系统地提出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营投资问责,为实现“权责对等”、规范高管投资决策开出了具体药方。《意见》不仅明确了问责主体、问责对象以及惩罚措施,还提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即高管不论离开企业与否,都要对其做过的决策负责。此外,《意见》还明确了9个方面54种需要追责的情形,列出了一张颇为详尽的负面清单。总体而言,经营投资问责制度可谓范围够广、处理够严、问责够狠,国有企业高管决策有了硬约束,这无疑为国有资产安全增加了一份保险。自然而然地,我们脑海中便产生了一个疑问:经营投资问责能否优化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并提升其投资效率?其理论机制是什么?随着我国经济已实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探究上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带着疑问,我们先广泛阅读了与国有企业改革、投资效率、问责等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现有文献将投资效率损失分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两种情况,前者主要归因为代理问题、高管过度自信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后者主要归因于风险承担水平较低或激励不足等因素。由此可见,经营投资问责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方向并不十分明确。一方面,问责的本意是对决策主体的行为进行事后责任判断和责任追究,通过形成事后惩罚机制提高权力使用成本、促使权责对等。因此,经营投资问责有可能会降低高管代理动机、提高决策稳健性等,从而提高投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经营投资问责作为一种强约束机制,也有可能会损害高管积极性、降低投资活力,从而降低投资效率。经营投资问责与投资效率的因果关系有待实证检验。
在拟定了研究方向与理论框架后,我们开始着手实证研究。鉴于经营投资问责是分地区、分阶段实施的,我们首先通过政府官网、北大法宝以及百度等搜索引擎,手工收集得到各省市的制度实施时间。随后,经过数据处理和回归,我们得到了支持经营投资问责有助于提升投资效率的实证结果,并且结论非常稳健,这给予了我们莫大的信心。接着,我们多次深入讨论与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论文的研究内容,反复修改和打磨论文的表述。最终,我们完成了《经营投资问责能否提升国有企业投资效率?》一文,并且怀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将稿件投向了《经济评论》。
论文投稿后,我们进行了两轮修改,匿名评审专家针对各地区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实际实施效果、理论框架、异质性检验方法、结论解释等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行性极高的建议。评审专家们的意见帮助我们从不同视角审视本文研究,提升了论文的理论深度和实证分析的稳健性。同时,《经济评论》编辑部的老师们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论文的初步投稿到最终发表,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与专业素养,从语句的通顺性到内容的准确性,对论文提出了多轮细致的修改建议,使得论文的可读性和严谨性大幅提升。在此,我们衷心感谢评审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回顾整个写作和投稿历程,虽然充满艰辛,但是能获得专家老师们的指导以及《经济评论》这样高水平期刊的认可,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和开心。这篇论文是我们探索国有企业投资行为及其效率优化路径的大胆尝试,凝聚了我们对问责制度和国有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成效评估提供切实的证据,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推动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祝《经济评论》杂志越办越好!
(《经营投资问责能否提升国有企业投资效率?》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