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诗、乔岳(山东大学)
非常荣幸我们的研究成果《平台竞争中的数据量决策研究》能够成功刊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5期。我们深感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们学术努力的认可,更是激励我们继续探索与贡献的动力。在此,我们衷心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的厚爱与邀请,让我们有机会揭开这篇论文背后的故事,分享其灵感的火花与成文的历程。
本研究的灵感最初萌芽于我们对于数据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资源这一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经济学人》杂志于2017年5月刊登的封面故事中指出,数据已经取代石油成为当今世界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数据作为新兴的生产要素,对于企业洞察消费者行为、优化产品和服务、驱动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的普及促使用户数据海量增长,而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飞速进步,赋予了互联网企业前所未有的能力去收集、存储并有效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对企业而言,用户数据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它不仅帮助企业精确描绘消费者画像、预测消费趋势,还成为实现个性化定价与精准营销的强大工具。然而,这一切也伴随着对消费者隐私的潜在威胁,如基于用户历史数据的价格歧视及定向广告的精准推送,甚至存在数据滥用与泄露的风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在收集用户数据时往往采取“多多益善”的策略,认为更多的数据能够带来更深入的分析和更精准的策略制定。然而,这种无节制的收集行为往往超出了用户授权的范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对于自己的数据被如何收集、存储和利用几乎一无所知。网页上的隐私保护条例,原本应是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重要屏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这些条例往往以冗长、复杂、难以理解的语言呈现,普通用户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其内容,更别提在注册账号或使用服务时做出真正基于理解的同意了。此外,即便用户认真阅读并理解了隐私条款,面对“要么接受,要么不用”的无奈选择,大多数用户也只能选择妥协,因为拒绝往往意味着无法享受服务。这一现实背景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果消费者有权利自己决定提供多少数据量是不是更好呢?这一疑问成为我们研究的起点。
为了解答这一疑问,我们踏上了漫长而充满挑战的研究之旅。首先,我们广泛阅读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梳理了平台竞争、数据收集、数据确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在理论模型构建与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难题。如何合理地描述市场中各个主体的行为?如何构建准确的理论模型来刻画数据量决策的过程?应该如何处理模型中复杂的参数?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热情。我们反复讨论、优化模型,最终于2022年6月形成了这篇论文的初稿。
随后,我们在几个学术会议上汇报了我们的研究成果,每一次的汇报都如同一次思想的碰撞,收获了众多师长们的真知灼见与宝贵反馈,感谢他们的专业性建议。历经数月的精心雕琢与反复推敲,我们满怀希望地将论文于2023年9月投稿至《经济评论》杂志社,期望它能成为我们学术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深知,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不仅要有深刻的见解和严谨的逻辑,更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表达。在《经济评论》严谨而细致的审稿流程中,我们的论文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标题的拟定到摘要的撰写,从引言的铺垫到文献综述的梳理,从理论模型的构建到结论分析的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外审专家们高屋建瓴的专业指导与编辑部老师字斟句酌的辛勤付出。这些宝贵的建议如同灯塔,引领我们不断审视并优化论文的每一个细节,使之更加完善。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经济评论》为我们提供的这一宝贵机会与展示平台,它不仅是对我们研究成果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学术追求的一种激励。同时,我们也衷心祝愿《经济评论》杂志能够持续繁荣发展,成为引领学术潮流、推动学科进步的重要力量。
(《平台竞争中的数据量决策研究》载于《经济评论》的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