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从供求角度谈产业结构升级
发布时间:2024-12-09 09:15:19

 

汪立鑫(复旦大学)、孟彩霞(兰州大学)

 

很荣幸我们的论文《高技能劳动力、本土市场规模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被《经济评论》2024年第5期录用。该论文自选题、写作,到投稿、修改、校对直至最终发表经历了近两年时间,借此机会将这一过程与大家分享。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要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的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支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在深入学习二十大报告之后,我们意识到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竞争优势,对于中国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这一优势为我国在大国经济内部推动产业链扩展与贸易链延长、实现产业链升级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从现实维度审视,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推出“人才新政”,不断放宽甚至取消落户限制,提高相关福利待遇,以吸引并集聚高素质人才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基于以上理论学习和现实思考,我们认为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供给侧的人力资本和需求侧的本土市场规模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本文拟围绕这一供求机制展开相关研究,形成初步选题。

确立基本选题后,我们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更多集中于分别讨论高技能劳动力与本土市场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特别是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三个维度的优化升级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献还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尝试将高技能劳动力、本土市场规模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三个要素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初步阐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说,补充现有研究。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其一,大多数文献对本土市场规模的衡量指标并没有考虑地区的交互影响,容易造成结果与现实偏差;其二,所计算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是反向指标,也就是值越大,地区位于产业链的越低端。针对前者,我们在计算时引入其他省份的地区实际生产总值和省会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以使测算结果更精准可信;针对后者,我们对其进行正向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对产业结构的三维度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形成地区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数。经过基准回归,系列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及假设,也就是高技能劳动力、本土市场规模及二者的融合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这一正向影响毋庸置疑,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呢?我们接下来对此进行了多次讨论,一方面,本研究是基于供求机制以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对于背后的作用机制探究理应延续这一分析思路。另一方面,在当今数字经济快速演进的时代,各地企业和政府在寻找升级创新路径时,自然会普遍地将融入数字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选择之一。因此,本文尝试从供求两个方面将数字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影响渠道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有益结论。

行文至此,论文的初稿已经基本完成,但在打磨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新的疑问:按照中央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2》,202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占比为21.8%,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中近80%为高中及以下的低技能劳动力,这一劳动力群体是本文之前研究所没有关注的,但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又至关重要。高技能劳动力与本土市场规模对产业结构的正向作用毋庸置疑,但若只关注高技能劳动力而忽视低技能劳动力的作用,必然会影响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及劳动力市场格局的合理构建。由此,我们进一步将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空间集聚和匹配引入模型,探讨其与本土市场规模的融合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的效应,发现全样本和东部地区低技能劳动力为高技能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保障,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更要关注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空间集聚和匹配与本土市场规模的协同发展,中西部地区则不然。至此,本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定稿。

整篇文章从构思、文献梳理、整理数据、实证分析、成稿到投稿,总共历经近一年的时间,这个过程让我们对从供求角度分析高技能劳动力、本土市场规模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三者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本篇论文于20231019日投稿至《经济评论》,有幸受到期刊青睐,于2024年第5期刊发。在投稿过程中,我们收到匿名审稿专家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意见中提到,模型的内生性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理论机制待明晰等等问题。其中让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的构建是否科学,审稿专家提到,“计划经济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常常不被计算和考虑,而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的不发达国家,往往其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低,而传统服务业却占比较高,所以容易出现其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较高,高于甚至远高于经济上更为发达(因而产业结构应该更为高级)的计划经济国家的情况”。对于这一质疑,我们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我国目前所处阶段两方面综合考虑给出修改反馈。

此外,我们还认真分析其他每条意见背后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逐一修改论文,并进行回复,尽可能完善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修改过程中,我们针对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做了一一回复和修改,大大提升了论文的质量。在后期的校对和排版中,编辑部老师多次打电话与我们沟通,对论文的遣词造句、行文逻辑等等进行了调整和确认。尤其是将论文原本题目中的“技能劳动力”修改为“高技能劳动力”,使得本文研究一目了然,可读性增强。我们由衷感谢外审专家和《经济评论》编辑部老师的辛苦付出,正是得益于此,论文质量才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成功发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高技能劳动力、本土市场规模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