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江淮、巫南杰(南京大学)、赖晓(工业和信息化部)
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的邀请,让我们有幸在此分享《城市间技术邻近缩小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吗?——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经验证据》一文背后的创作故事。回顾从选题、撰写、投稿、修改到最终发表所经历的近两年时间,我们有诸多思考与感悟,借此机会向各位读者朋友分享。
这篇论文的选题源于作者团队对创新驱动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关注和观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率先发展东部地区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区域战略。与此同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显著促进了创新要素及相关创新活动在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深刻地改变了地区间技术分布邻近性。在此背景下我们不禁思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这两类战略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即能否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实现协调发展?其中,技术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会呈现出什么特征?创新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带着上述思考,我们对既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现有文献对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展开了丰富的探讨,但鲜有文献关注地区间技术结构对地区经济差距(尤其是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影响,更没有文献考察其作用机制。为此,我们试图从地区间技术结构揭示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及其发生、演变机制,进而为地区间经济差距变动提供新的解释。通过构建地区间技术邻近度指标,从技术空间维度对地区间的技术结构特征进行刻画,研究地区间技术邻近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样长期存在着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区域内城市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尤为突出。根据各省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2020年劳动生产率最低的阜阳仅为5.22万元/人,而最高的无锡高达31.04万元/人,是阜阳的5.95倍。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不仅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禀赋和多样化的技术知识,而且不同城市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技术结构。这为我们实证检验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提供了极好的样本。
在确定选题和数据样本之后,我们便开始着手数据处理、核心指标测算和典型事实分析。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始终坚信:“理论分析不能脱离实践(典型事实),没有典型事实予以佐证的理论分析都是想当然”。为此,我们从不同维度对长三角地区城市间技术邻近度和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典型事实进行系统梳理。然而,接下来的理论分析才是文章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难点在于如何构建合适的理论框架或借鉴已有的理论框架解释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经过思量,我们决定采用已有文献常用的局部均衡框架展开理论分析。具体地,我们分高-高、高-低、低-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间技术邻近三种情况理论解释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在实证分析部分,我们采用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所组成的820个城市对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并探讨了城市间的信息化水平差异和地理距离在城市间技术邻近影响劳动生产率差异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地,我们还考察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政管辖界限的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
初稿完成并经历多轮修改完善后,我们便将定稿率先投至《经济评论》期刊。在第一轮外审中,匿名审稿专家从论证逻辑、理论分析、实证设计、行文规范等诸多方面给予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特别是两位审稿专家均提到“论文的理论分析基于局部均衡框架欠妥,高-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之间的技术邻近也会受到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影响,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城市对分为三种情况无法准确反映整个复杂经济系统,且将城市对分为三种情况的意义也不明显,因为三种情况下得出的理论假说一致。建议作者重新梳理技术邻近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内在关系,先阐述技术邻近产生的原因,完全以城市间技术邻近度提高为前提,阐述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这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审稿专家理论功底的深厚和我们论文理论部分存在的不足。这也让我们犯了难,因为尚未有文献对地区间技术邻近的成因进行理论解释,且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文献并未论述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经过反复的思考与讨论后,我们决定对论文理论部分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在典型事实的基础之上,基于空间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首次提出一个城市技术边界假说,探讨城市间技术邻近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理,并从地区间技术邻近视角为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变动提供新的理论解释。这也成为论文最大的亮点和最主要的边际贡献。同时,审稿专家还提到,“如果知识溢出、人才流动等可以看作本文的关键作用机制,建议调节效应部分增加一个交通网络(如高铁)方面的变量,这样‘地理距离’和‘交通网络’就可以从正反形成双重论证”。于是,我们在原有仅将城市间地理距离作为调节变量的基础上,分别补充了城市间高铁连通性、城市间高铁连通性与地理距离的交乘项作为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检验,从正反两面双重论证了空间距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确保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此外,我们还针对审稿专家提出的理论与实证对应不够、缺乏理论机制的实证检验、工具变量不满足排他性等问题,对论文进行了“颠覆性”修改,并最终提交了四万余字的修改说明,逐一、详细地回复了相关修改意见。
幸运的是,我们的返修得到了外审专家和编辑部的认可。同时,其中一位审稿专家再次针对论文的部分细节问题提出了更为详细的修改意见,包括凝练总结理论假说、完善稳健性检验结果分析、机制检验应考虑排除其余因素影响、图片颜色标准统一等。例如,审稿专家提到“论文的机制检验发现,城市间技术邻近会通过促进知识溢出来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而知识溢出存在空间效应,如果技术邻近度较小的城市之间因为空间效应而产生较大的知识溢出的话,机制检验的结论就不再可靠,建议作者对此进行斟酌”。的确,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在原有中介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地理距离控制变量,以排除地理距离带来的空间效应对城市间知识溢出所造成的影响,结果是稳健的。此外,审稿专家还提到,“论文理论分析部分的逻辑脉络不够清晰,显得实证与理论有些脱节,同时建议提炼出验证假说”。为此,我们重新对理论分析部分的结构安排进行调整,将理论部分的逻辑层次分为(一)城市间技术邻近的形成与演变:一个“城市技术边界”假说、(二)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三)城市间技术邻近影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作用机理三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待后文实证检验的理论假说,以使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对应。
按照审稿专家的建议修改后,我们的论文可谓是脱胎换骨,相比于投稿版本,修改后的论文思路愈发明晰,研究主题更为聚焦,论证逻辑更为严谨,边际贡献也更加突出。在论文接收以后,编辑部老师对文章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校对工作,多次通过电话和邮件与我们耐心地进行沟通,指出论文在图表排版、语义表达、引用格式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公式(4)存在笔误、“技术邻近性”与“技术邻近度”混用、描述性统计表格中补充变量单位一列、图3缺少纵坐标轴标题、引言部分提到“2020年无锡的劳动生产率是阜阳的5.95倍”这一结论需要标明出处。经过编辑老师的反复校对,我们论文的严谨性、规范性和准确性都有了质的提升。细微之处见真章,严谨的办刊态度令人佩服。
回顾整个写作和投稿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篇短短19页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并非一蹴而就,这背后凝聚着作者团队、审稿专家以及编辑老师的无数心血。论文得以录用和发表,首先要感谢评审专家对论文提出非常专业且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正是得益于此,我们的论文质量才得到长足提高。其次,要感谢编辑老师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展开多轮校对工作,并凭借丰富的编审经验为论文进行最后把关。在科研道路上能够遇到诸位,我们深感幸运和感恩。
《经济评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篇论文,一本杂志,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种为学求真的精神,一次意义非凡的学术历练。作为新时代的经济学研究者,如何立足中国发展实践,探究中国经济问题,创新中国经济理论,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未来,我们将始终秉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术态度,在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科研道路上继续深耕。最后,祝愿《经济评论》杂志越办越好,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建设,促进中国经济学的繁荣与发展。
(《城市间技术邻近缩小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吗?——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经验证据》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