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一个偶然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带来的论文
——偏向型技术进步、要素价格扭曲与要素配置效率
发布时间:2024-12-09 09:09:34

徐邵军、刘修岩、倪克金(东南大学)

 

拙作《偏向型技术进步、要素价格扭曲与要素配置效率》有幸能够被《经济评论》2024年第5录用和发表,离不开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们的修改建议和辛勤劳动。从选题、实证、写作、修改直至文章最后的定稿,笔者获得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建议,使得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实证设计在最后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笔者也在整个创作旅程中收获了一段受益匪浅的学术历练。此次受编辑部邀请,有幸能够向公众分享本文背后的创作故事和笔者的浅薄思考。

这篇论文始于一次描述性统计结果,文章的最初立意是考察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由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开始不再公布收入法核算的GDP,因此团队研究初期一直将重心放在如何测算各区域的劳动收入报酬上。偶然的,我们在采用变系数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对C-D生产函数中劳动和资本的产出贡献份额进行测算并作图时发现,各个地区的要素产出份额表现出差异非常明显的敛散性特征,东部地区的αβ在逐渐靠拢,西部地区的αβ在逐渐发散,而全国层面的αβ和东北地区的参数变化趋势近乎一致,但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特征似乎又无法完全解释全国的经济增长特征。对于描述性统计结果的偶然发现,我们开始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逐一计算各区域的要素贡献份额。以此为基础,我们又计算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指标,包括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价格扭曲。至此,论文的思路和主线才开始逐渐清晰:尝试探索技术进步偏向是否会影响地区要素配置效率,以及要素价格扭曲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但是测度要素配置效率非常困难。传统的HK模型仅捕捉了行业内错配,忽略了要素跨行业重新配置的可能,对空间维度错配的适用性还有待讨论;依赖于参数设定,HK模型较难充分捕捉错配的动态变化。而考虑到资本充分流动的特性和我国劳动力流动壁垒逐渐降低,势必需要在要素空间重新配置这一层面做出更大的突破和创新。由于企业经营状况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单元,因此企业的要素配置状况应该是揭示地区要素配置的关键。遵循着“有效率的配置应该是给生产率较高的厂商配置更多的生产要素”的原则,团队成员倪克金博士采取协方差分解法,提出了新的计算企业要素配置效率的思路。具体而言,首先,基于企业的生产率和要素份额信息,计算出该地区的要素配置效率;其次,寻找该地理空间范围内生产率和要素份额的最优配置,并计算实际配置偏离最优配置的程度;最后,为了使错配指数跨地区和跨年份可比,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用实际配置水平到最优配置的距离,除以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和最差配置的总距离,得到标准化处理后的地区错配指数。对此,我们完成了对基础变量的全部构建,后续的实证过程在逻辑上也比较顺利。此外,基于该方法,我们还可以将要素错配进一步分解为劳动力错配和资本错配;在空间层面,分解为省份内错配和省份间错配。我们也期待着立足于此的边际贡献能够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这篇论文的发现始于一次“意外”,我们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入挖掘这次“意外”背后的故事,文章在投稿的初期十分坎坷。有时候也会想是否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捕捉这样一点微弱的萤火之光,但是拨开云雾见天日的那一刻,还是觉得值得的。

《经济评论》投稿的“体感”十分好!无论是编辑部初审,还是外审专家外审、返修后再审,都没有出现超期的问题。即使是春节期间,外审专家和编辑老师仍然认真负责、及时高效地工作和反馈,在此衷心感谢。我们也衷心感谢编辑部的老师们对我们文章的辛勤付出,他们多轮校稿的工作使得我们的文章在表述的准确性、格式的规范性以及整体的可读性上有了极大改善,这无疑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再次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们的帮助和付出!

祝《经济评论》杂志越办越好!

  

(《偏向型技术进步、要素价格扭曲与要素配置效率》载于《经济评论》 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