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从古典经济学走向新兴古典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4-07-18 17:22:05

 

王成、刘渝琳(重庆大学)

 

很荣幸我们的论文《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结构转型了吗——基于超边际一般均衡视角的研究》被《经济评论》2024年第3期录用。回顾从选题、撰写、投稿、修改到最终发表所经历的过程,我们有诸多思考与感悟,借此机会向读者朋友们分享。

本文主要使用的理论框架是杨小凯教授所开创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杨小凯教授将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融入超边际分析框架,对经济发展与组织架构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缔造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教授的理论成果在当时受到了布坎南等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青睐,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生产力迅速变革,市场分工网络不断深化与市场结构不断改变的时代背景下,新兴古典经济学对经济组织演进过程中的各种经济问题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阐述与指导有着很高的理论价值,值得被深入研究和开拓,为新时代所用。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上往往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体经济现象,如国家的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等,而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如消费者选择、企业生产决策等。杨小凯教授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突破了这一界限,将宏观经济学的组织结构与微观经济学的个人决策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融合的核心在于理解组织结构如何影响个人决策,反之亦然。例如,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而员工的个人决策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种方式,杨小凯教授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动态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而且在方法论上引入了超边际分析框架。传统的经济学分析常常停留在边际分析层面,关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变化。而超边际分析则进一步探讨了超越边际变化的深层次规律,这为理解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在超边际分析框架下,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研究组织结构的演化和创新机制。例如,通过数学模型和复杂系统分析,研究者可以探讨新技术如何改变生产方式、影响市场结构,进而推动经济整体的增长和变革。

在本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我们了解到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同时意识到,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生产力质态的全面提升。国内外关于新兴生产力和就业结构的研究文献,特别是关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支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构建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对称内生分工演进模型,尝试解释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不同阶段的演进过程。模型的核心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高科技、高效能的特征,以及其如何通过分工演化促进市场均衡结构演进和就业结构转型。在政策建议部分,我们提出了降低新质生产力固定学习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等具体措施,以期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启示。经过反复修订,确保逻辑严谨、数据准确后,论文得以完成。

论文定稿后,适逢《经济评论》公布审稿快线(第8期)新质生产力研究征文通知,我们尝试投稿至审稿快线并获得到编辑部现场报告论文的机会。通过与各位审稿专家和编辑老师面对面交流,我们找到了论文进一步改进的方向。论文最终被录用,得益于导师的指导和审稿专家的宝贵建议。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更是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够为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一些理论启示,助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未来,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继续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态,并就其对就业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祝《经济评论》杂志越办越好!

 

 

 

(《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结构转型了吗——基于超边际一般均衡视角的研究》2024年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