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爽、孙铁山、张洪鸣(北京大学)
很荣幸我们的论文《高铁网络如何促进城市间合作创新——基于高铁网络通达性与合作专利的实证分析》被《经济评论》2024年第3期录用。该文自选题、写作,到投稿、修改,直至最终发表经历了近两年时间,借此机会将该过程与各位读者分享。
这篇论文的选题始于对创新行为的几点现实思考。第一,外部知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区际知识溢出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力的区域差异,进而产生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于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第二,城市间合作创新成为抵御创新风险、提升创新效率的重要方式。随着创新难度增加,合作创新成为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方式。相比于城市内合作创新,城市间合作创新更有利于降低锁定风险,提升创新效率。第三,交通成本深刻影响着城市间创新交流与合作。虽然创新主体在更远的距离内有更大的概率找到更好的合作者,提高研发成功的可能性,但远距离合作会涉及通行成本的增加,并且复杂信息的远程沟通有效性下降。因此,合作创新活动依赖面对面交流,地理距离是合作创新的天然障碍,城市间的交通成本深刻影响着创新交流与合作。
带着上述思考,我们对既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现有关于高铁对合作创新影响的研究主要讨论了影响是否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异质性,而在影响机制的讨论中仍按照高铁如何促进城市本地创新的逻辑,强调要素流动的作用。这隐含的前提假设是:频繁的人员交互一定能够引发合作创新行为。但现有关于合作创新的文献已经对物理共处的作用提出质疑,认为知识共享不会自发地在近距离内发生,还需要城市间的相互关联。基于此,我们提出研究问题,在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下,高铁网络的通达性能否通过提高城市间关联程度促进城市间合作创新。
经过多次研讨后,我们发现可以从几个方面作出一定的边际贡献:研究选题上,侧重高铁作用于城市间合作创新的影响路径,从城市关联的角度梳理相关研究并提出假说;研究方法上,借助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法降低被解释变量因存在大量零值带来的估计偏误;数据使用上,构建了铁路出行时间数据集和城市间合作专利数据集,并以城市间真实发生的关系数据反映城市关联关系。随后,经过讨论交流,我们又从多方面展开稳健性检验和进一步分析,反复打磨后,最终形成《高铁网络如何促进城市间合作创新——基于高铁网络通达性与合作专利的实证分析》这篇论文。
论文投稿后,我们收到了匿名评审专家给予的高质量评审意见和悉心指导,专家们不仅在论文整体架构和研究价值上提供了可行性极高的建议,还细致地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表述、变量表达、结果展示等,大大提升了论文的质量。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思路变得更加明晰,进一步精准定位了本文的边际贡献,研究主题和所对话的文献也更加明确。同时,我们也感谢编辑部老师们在多轮校稿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老师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对和修改,确保了论文的格式规范和内容准确,论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如此高效率的工作也使得论文的发表进程得以顺利推进。在与评审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们基于论文内容和规范的数次交流学习中,我们对治学的认真、严谨与负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信心。最后,感谢《经济评论》给予的肯定和支持!前路漫漫,吾将执志以求。
(《高铁网络如何促进城市间合作创新——基于高铁网络通达性与合作专利的实证分析》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