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派(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彭杰、黄新飞(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的邀请,在这里分享《出口经验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这篇论文背后的故事。论文的发表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提供了沟通的桥梁,但论文呈现的往往是最终精炼的工作成果,而论文写就过程中的点滴,往往难为人知。能有机会分享论文故事,让一些工作过程和思路公之于众,也是相当难得的机会。
在这篇论文故事中,我们想说说在猜想、推理、实证三方面的工作历程以及所做的思考。这是论文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过程,也对应了我们在选题、建模以及数据分析三个过程中的工作内容,我们在每个步骤都抽丝剥茧、反复求索,只为探求出背后的故事。
论文的选题猜想来源于现实背景,想法开始构思的时间为 2020 年,正值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际竞争环境趋于复杂的特殊时期,在该时间段,我们观察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增速放缓。经过一些调查我们发现,面对存在不确定性的海外市场,企业难免会“望而却步”,害怕在东道国无法获得收益,甚至是“血本无归”。一个自然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破解这种局面?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少企业对部分海外市场已经比较了解,积累了丰富的出口贸易经验,并利用进出口贸易融入到了全球价值链中。那么,这种出口经验是否能够带来市场信息,为企业进一步“投注”当地市场提供保障?如果从学术角度来说,出口经验这一指标是否能够提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如果答案为是,那么至少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已有出口经验的诸多企业为突破口,寻求进一步高质量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方法。我们由此确定下来研究问题,并且大胆假设出口经验能够促进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选择。
在具备了一定的猜想后,我们试图使用理论模型来推理该结果。事实上,将出口经验融入到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过往文献较少进行这种尝试,经典的 Melitz(2003)和 Helpman 等(2004)模型更加强调的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为了刻画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行为,我们引入了“企业对市场的需求估计”这一关键变量,这是因为“需求”是企业最直观的判断市场盈利能力的指标,也与企业的收益情况息息相关。但无论高估还是低估市场需求,都会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当企业高估市场需求的时候,会导致错误进入市场,发生亏损。论文的理论模型描述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估计过程。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比较了企业以对外投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的两种模式:直接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新的海外市场,或是进入已有出口经验的海外市场。我们发现,一旦企业能够通过出口经验获取当地的市场信息,提升其对市场需求的掌握程度,部分“摇摆”企业就会选择进入市场,他们除了利用出口经验产生的进入成本节约以外,还获利于出口经验带来的信息效应。因此,企业先出口后投资的渐进式国际化路径是低风险的选择。在模型推导中,我们意外发现了出口经验的“信息效应”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这一效应指的是“出口经验”能够完全或者部分缓解企业对未知市场的需求估计偏误,换句话说,信息效应指的就是“眼见为实”的效果,企业进入熟悉的市场显然是更有利的,即便是面临固定成本更高的投资选择。
既然“信息效应”是理论模型中的关键机制,那么是否能够用精巧的实证设计来检验呢?显然,企业不会主动披露他们从现有的出口中获得了多少信息,但我们发现,如果能够找到“企业更加需要市场信息”的投资场景和“企业不太需要市场信息”的投资场景的出口经验的影响差异,实际上就提供了侧面验证这一机制的证据。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检验信息效应的过程也是论文的核心内容:
首先,论文手工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进行区分,区分依据是企业年报披露的海外子公司经营范围。在手工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企业相关的年报,了解其具体的经营情况,这些知识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企业到底在海外做什么生意?怎么做生意?如何选择投资目的地”这些问题的理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梳理后,我们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确实是研究该话题的重要信息,因为并非任何一类对外直接投资都与出口经验相关,或者说,需要出口提供的市场信息。例如,服务型对外直接投资指的是企业从事服务业的海外子公司,主营业务一般是提供如物流、租赁、旅游等服务,与出口(产品)贸易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同,因此从出口经验中获得的信息较少。我们在分投资类型的回归结果中发现,出口经验显著提高了贸易型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该结果可以解释为:贸易型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扮演了出口平台的作用,一般通过提供仓储、配送、修理、技术援助等服务构建起公司的营销网络,其业务模式与出口贸易接近,出口经验积累的市场信息可以较直接地继承到贸易型对外直接投资中。
其次,根据企业在年报中披露的子公司“取得”类型,我们进一步区分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两类。这是经典的分类方法,但刚好也是我们检验“信息效应”需要的分类方法。这是因为企业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市场,可以直接利用被并购企业的销售网络等本地资源,不必通过出口了解海外市场信息;而企业在绿地投资时缺乏对当地市场的了解,此时出口经验将提供市场信息。令我们惊喜的是,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一猜想。
再次,论文还检验了出口经验在不同性质企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东道国的异质性效应,这些分类实际上也部分反映了企业信息需求的不同。
在做完这些工作后,我们已经对验证猜想具备了信心,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性假说呢?我们在阅读其他实证论文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者会对“替代性”机制进行检验和排除。具体在我们的论文中,考虑到运输成本和风险规避也有可能影响出口经验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导致同样的结果,我们重新设计了分组回归,在排除上述两类替代性假说后,发现出口经验的信息效应仍然比较显著。
回想我们在论文猜想、建模和实证分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找证据”来抽丝剥茧的过程,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最大的感悟是要找到能够支撑故事呈现的关键证据。例如论文一直在寻求验证“信息效应”的关键证据,这些证据让论文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评论》的投稿历程也使得论文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最终得以发表,离不开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指导与校正。他们提出的专业性意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审视和改进论文内容。通过反复阅读外审意见,我们深入思考了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因果识别上的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这一过程不仅使我们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进步,也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学术思考和交流机会。在此,我们向审稿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感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专业建议,为论文的提升和完善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出口经验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