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奇(西南财经大学)
2021年,荷兰代尔夫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Servaas Storm发表了一篇名为《停止盲从:为什么DSGE不是宏观经济学的未来》的文章,该文承袭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的观点,对当前在宏观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范式进行了强烈批判。Storm的文章并无太多新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过去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界“去数学化”“去模型化”的思潮,因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本文的三位作者彼时正在学习了解DSGE方法,出于“兼听则明”的目的,也参与了相关学术讨论,而本文正是在作者参与学术研讨会时的讲稿以及与其他学者讨论的基础上成型的。我们写这篇论文的初衷,就是通过区分DSGE方法客观存在的不足和强加在该方法上的偏见,帮助学界同仁客观公正地认识该方法。当然我们深知,以自身的能力无法回答清楚所有的争议,但是,如果能够廓清某些含混的问题或者引发新的思考和讨论,则文章也是有价值的。因此,在同行的鼓励下,我们决心将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并积极发表。
为了对DSGE方法作出公平的评价,我们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对相关文献反复研读、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了围绕DSGE方法所广泛讨论的三大争议点,分别是微观基础、预测能力和参数识别。针对这些争议,我们出于抛砖引玉的目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DSGE模型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析宏观经济面对各种冲击时的反应机制,具体的预测并非其主要研究目的;(2)尽管DSGE模型目前在模型识别、微观基础以及异质性分析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却仍然不失为一种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工具;(3)“小而精”模型往往只能分析某一个具体的“小”问题,不能完全取代DSGE模型在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DSGE方法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服务,我们在文章的中后部分独辟一章,专门介绍中国学者学习和应用该模型的过程,在这一章中读者能够看到中国学者在将前沿学术方法与本国实际问题相结合、讲好经济学的中国故事方面作出的不懈探索。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相较于国外研究,中国学者在方法上更加重视企业异质性和家庭异质性,其中城乡居民划分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划分方式,划分标准在于金融市场参与度以及宅基地来源,并开发了求全局非线性解的工具包,利用投影法不断迭代值函数逼近收敛,解决许多与状态转移方程有关的动态问题;在内容上则更加重视城乡收入差距、房地产与土地政策、环境资源政策等具有较强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
完成论文后,我们将文章投稿到中国经济学思想与理论研讨会和第二届香樟宏观经济学论坛并进行汇报,在广泛听取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由于文章兼顾了大量作者自身的思考,因此与大多数综述类研究有所不同,这也造成了投稿和发表的障碍。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将文章投稿到以原创为主、风格多样、重视理论的《经济评论》期刊,有幸进入外审程序。外审专家在基本肯定文章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检视错误、重新提炼观点大有裨益。后来,文章不仅成功发表,还有幸被选为封面论文,作为作者,我们感到莫大的荣幸。
文章于2021年动笔,2022年完成初稿,2023年修改打磨,2024年初得以发表,经过了一个不算短的学术周期。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梳理现有文献还是提炼自身观点,都要经历仔细推敲、听取意见、反复琢磨的过程,直到最终成文。我们反复吸收各方观点,为的是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对DSGE方法进行评价。这次学术研究带来的最大心得是: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文章须千锤百炼,方能入目。磨刀不误砍柴工,撰写本文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对DSGE方法进行正确地使用,尽可能降低其本身缺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研究工具,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发表后不久,我们意外地发现文章被经济学领域知名公众号“计量经济圈”转载,并在其评论区引发了新的讨论。盖棺定论不是目的,抛砖引玉才是初衷,看到我们的成果获得了同行的关注,作为作者感到非常欣慰。
最后,外审专家和《经济评论》编辑部老师在本文的修改、校对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这对文章学术性、严谨性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此予以诚挚的感谢。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的争议与回应——兼评国内学者的贡献》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