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以史为鉴 引领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27 08:32:22

郭克莎 余丽晴(华侨大学)

近些年来,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威胁。全球变暖作为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得到了广泛关注。气候治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维度,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全球净零排放目标不仅仅是碳减排目标,同样反映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过程中一贯保持着积极合作的态度,在国际碳减排事业中作出了极大贡献。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了“双碳”目标。2021年,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形成,碳减排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入到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减排历程,中国达成减排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在40年间实现从排放达峰、降碳到脱碳的跨越,这是其他国家从未出现过的减排速度。这也意味着中国接下来的减排部署将至关重要。

纵观国际碳减排目标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碳减排问题有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认识碳排放带来的气候问题到正式建立起全球协动的治理机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气候问题涉及国家、行业、代际等多个宏观维度,依靠单一国际组织或少数国家的努力无法达成人类共同的气候目标。同时,气候目标存在有限窗口期,具有明显的迫切性。因此,只有正视碳排放对全球气候的严重影响,才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走上有效解决问题的道路。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萌生了本文的最初构思。但溯源历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梳理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映照现实。从碳减排的现实情况出发,可以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完成碳减排的目标任务,过快过度实施了碳减排的政策举措,以至对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工业企业下达了硬性而艰巨的碳减排指标任务,短期内给企业生产和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强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中国的“双碳”目标应当怎样实施,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矛盾,这些现实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不利于碳减排工作的推进。基于此,我们在碳减排论述中引入了对必然性与阶段性的辩证思考,并以此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理论线索,试图把握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纵深感,通过对历史逻辑的分析,解答现实问题。

文章能够得以在《经济评论》发表,实属荣幸。相较于本文最初投稿的行文结构,文章在刊发时针对一些内容进行了结构调整,新增了观点性、理论性内容,并对引言、政策思路等部分进行了针对性的补充,这些改动集中于前后关联性和整体逻辑性等方面。感谢审稿专家在评审时提出的真知灼见,本文得以在宝贵修改意见的磨砺下,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在文章送审、修回的反复过程中,审稿专家提出的专业性意见令我们受益匪浅。通过仔细阅读外审意见,反思写作过程中的不足,我们进行了针对性修改。以文字为桥梁,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学术讨论与思想的碰撞,这一过程亦收获良多。在此,向审稿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此外,编辑部陪伴这篇文章走过投稿至刊发的全过程。尤其在文章校稿环节,编辑同志细致校对文稿,确保文章用词和视觉表达的规范性,细致核对每一处引文的出处。细微之处见真章,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倾佩。可以说,本文得以发表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们向《经济评论》编辑部和审稿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祝《经济评论》越办越好!

 

(《全球碳减排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的政策选择》载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