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科研征途:探索的乐章与思考的旋律
发布时间:2024-01-26 19:49:12

谢煜 田素华(复旦大学)、吴德胜(上海交通大学)

在论文《国有资本参股与中国民营企业数字化发展》完成最后校对发表之际,我们非常荣幸接到了《经济评论》编辑部的邀请,分享文章的写作历程,说说论文研究“背后的故事”。尽管前期发表了一些论文,但我们却很少去回顾和整理论文写作的点点滴滴,去仔细总结创作的过往和经验。通过梳理此篇论文的写作过程,回忆创作的心路历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自己进行创作反思,而且也希望为正在走上研究之路的学生或者同行提供一点点经验借鉴,或者得到同行大咖的批评指正!

本文的缘起是关注到了中国经济迎来了数字经济的浪潮。20122021,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6%提升至39.8%,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尽管中国数字经济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企业普遍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困境,尤其是民营企业。我们观察到,为纾困不同所有制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国务院于2020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指出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资金和技术等优势,继续发挥其数字化转型的模范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六部门于2020出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助力民营企业数字化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研究问题:国有企业能否依托其优势赋能民营企业数字化发展,实现民营企业数字化发展由“低质低效”向“提质增效”转化?

基于上述研究方向,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已有文献主要关注国有企业引入民营资本,但对于国有资本进入民营企业的反向混改这一主线知之甚少,并且引发了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担忧。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已有研究对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知之甚少。由此,我们以20032020年中国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将国有资本参股民营企业这一事件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有资本参股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

研究结果是令人振奋的。我们发现,国有资本参股确实能够显著提升民营企业的数字化水平。那么,为何国有资本的参股会如此有效地推动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呢?为了解开这一机制的神秘面纱,我们进行了多次深度研讨,最终从政策感知、资源补偿和竞争兜底这三个机制入手进行解释。我们发现国有资本通过政策感知效应、资源补偿效应和竞争兜底效应,加速了民营企业数字化变革的响应速度,提高了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和数字化质量,从而实现了民营企业数字化的提质增效。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国有股权充当“扶持之手”角色的边界条件。

然而,这篇论文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一场激动人心的探险。最初,论文的雏形只是从一堆杂乱的数据和观察开始的。我们历经多次的修订与完善,深入分析数据,不断优化研究机制,最终将这些碎片凝聚成了一篇短短15页的文字。除了作者的辛勤努力之外,我们还要衷心感谢审稿专家的耐心指导,正是他们多轮建议使得这篇论文得以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也要特别感谢编辑部老师在逐字逐句的校对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当然,我们深知这篇论文可能因为研究水平的限制、理解的不到位,或者阐述的不够清晰,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不当之处,还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论文的发表,激发更多有志之士对相关领域方向的深入研究。

 

(《国有资本参股与中国民营企业数字化发展》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