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赖筱威 郭秀锦(武汉大学)
中国城市生活一直被空气污染困扰,尽管中央政府出台并实施过多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地方政府控制大气污染的政绩考核也在不断强化,但空气污染问题一直难以根除。原因在于污染治理本质是经济发展与治污成本之间的权衡,地方政府对治理大气污染缺乏有效激励:治污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同时还需要削减重化工业产能,这与地方政府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实力的目标难以兼容。
因此,研究大气污染治理如何影响人口流动和城市规模就一直在我们工作计划中,希望能揭示大气污染治理影响城市发展的机制,为地方政府主导主动控制大气污染提供研究支持!论文《大气清洁行动、人口流动与中国城市规模演化》是我们相关研究的第一篇见刊成果,从确定选题到近乎半途而废,经历重大修改到最终见刊发表,学术之路崎岖,没有鲜花满途,只有行而不辍。故写下本文写作故事,与前行的各位共勉。
论文开始于2021年夏天,确定以2002年12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方案》作为政策冲击,通过简约式估计研究大气污染防控对人口流动与城市规模的影响。按照政策绩效评估的一般范式,我们分别选择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方法进行基础效应和机制估计。2022年初研究初稿刚刚完成,我们随即发现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在线发布了一篇研究主题与初稿非常相似的研究,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非常平庸而且没有任何创新。所以,初稿给我们的不是成功的曙光,而是沉重的挫败感,研究面临放弃或重大升级。
为了让研究有继续推进的价值,我们决定返回政策冲击本身,希望能从治污目标与政策工具中寻找升级研究的线索。我们收集整理了1980年以来每一份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规划与行动计划文件,认真梳理了每份文件出台的背景与现实原因,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研究升级方向顿有柳暗花明之感:我们发现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几乎都是基于对特征污染物危害的认知,以10年为一个周期(两轮五年环保规划与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治理目标,解决当时最被关注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们研究样本期内,2011—2020年这个周期主要是解决以PM2.5为代表的特征污染物问题,包括“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两个行动。这样,政策冲击可以转换为基于2011—2020年这一以PM2.5为治理目标的一个政策冲击下的两次行动。政策冲击调整一方面能覆盖样本期内的所有政策冲击,同时也能运用实证方法的最新进展——交叠DID,实现研究方法的尝试。为此我们紧张地进行交叠DID专题学习,研读前沿论文和调试命令,最终通过Bacon分解等一系列方法诊断交叠DID可能存在的偏误问题,得到较为满意的研究结果。
经过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机制分析的建议及编辑部对本文细节处的精雕细琢,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发表。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我国一点一点驱散雾霾夺回蓝天,“城长”的烦恼迎刃而解,研究也应一步一步砥砺前行勤于拓新,为新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大气清洁行动、人口流动与中国城市规模演化》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