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智君 文龙(武汉大学)
很荣幸拙文《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维度:理论阐释与政策实践》被《经济评论》2023年第5期录用,并被遴选为封面论文。回顾从思考选题到被录用所经历的整整两年时间,有诸多深刻的体会,在这篇论文故事里向读者们做一个汇报。
这篇论文的写作始于作者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国家战略与相关政策的长期关注。对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演进的分析一直是经济思想史的重点,但经济政策史和经济政策思想史研究也应该在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前者主要研究特定国家特定时期包括国家治理能力、经济发展战略、具体政策工具等在内的广义经济政策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及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政策评估;后者主要研究经济政策中所蕴含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以及经济政策对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影响。上述研究一般采用解释学方法,即通过对集体意识和集体认知模式的阐释,挖掘并归纳经济实践中蕴含的经济政策思想,发挥时代精神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2010年以来,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015年中国发布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政府进一步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性政策以及法规、标准、行政指导、评估等非经济性政策,逐步发展了一套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试点先行为原则的“结构-组织-行为-政策”协调推进、动态调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新历史时期“制造强国”的中国样本。
作者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学术界从经济政策史和经济政策思想史的视角针对制造强国战略进行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维度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成为作者期冀寻求的答案。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近十年来制定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的定位,我们认识到,制造强国战略回答了“在哪些领域加快发展以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如何形成更科学的产业组织以更有效地集聚高级生产要素”、“企业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制造业整体结构的转型升级”等三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此展开本文的写作,即回溯制造强国战略演进过程中的理论讨论与政策实践,并梳理出一个以“结构-组织-行为-政策”为核心的解释性分析框架。这里还想分享一个关于论文框架源头的小故事。对于制造业组织模式的关注源于作者从2007年以来连续多年受邀参加由湖北省政府、湖北省发展改革委、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相关部门主导的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培育政策的遴选和评审工作。该政策聚焦湖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结合全省16条制造业产业链布局,遴选和培育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作者认为,一方面,这一政策是中国各地区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政策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政策的持续推行为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定稿后遇到一个令人惊喜的机会,《经济评论》编辑部精选诸多具有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战略意义的主题,发起武汉大学商科教育130周年纪念专刊征稿活动。从投稿直至论文被确定为封面论文的4个多月时间里,外审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们所体现的高效、严谨、审慎、细致、勤勉、规范等工作范式,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给予我们太多启迪。首先衷心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给出的专业科学的评审意见。第一轮外审专家针对论文的理论框架、论文思路与论证等方面提出了极其严苛且科学合理的修改意见。我们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并再次将论文修改稿投至《经济评论》网上投稿系统。在忐忑中等到第二轮复审专家的肯定。专家指出,论文经过修改后,“在整体结构和语言逻辑上有了很大进步”,“文章质量有所提高,从‘结构-组织-行为-政策’切入进行分析也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专家针对论文更多的细节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作者据此进一步完善了论文。其次,衷心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老师们。他们在2023年炎热的暑假全心投入校稿工作,针对论文格式规范性、语言正确性、图文和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给出中肯意见。从论文题目的商榷,到全文格式的细致修改,都凝结了老师们的汗水与心血。经过与编辑部老师们多轮沟通与修改,论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满满:提升了学术理解能力,学习到了批判性思维,对于论文写作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便如此,这篇论文依然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敬请指导。
(《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维度:理论阐释与政策实践》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