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清
(北京大学)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写作一直是传递思想的重要方式。无论是文学作品、学术论文还是科技创新,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的创造力。在这里,我将分享写作缘由、灵感来源以及构思过程,重点探讨思维的艰辛和学术创新的快乐。
作为一个热爱学术研究的人,我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然而,仅仅拥有知识并不能将其传递给他人。因此,写作成为我表达思想和分享研究成果的桥梁。每一次写作的缘由都来自于我对某一领域的热爱。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发现自己对特定话题的兴趣,并渴望将其深入探究形成学术论文。灵感来源于生活点滴和文献积累。我时常关注身边的现象和问题,并在积累文献上下足功夫。这些现象和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创作思想。有时,一本书、一次对话、一部电影或者一次旅行,都能唤起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有时候可以激发我去探索新的领域。构思是写作的基石。在开始动笔之前,我会花费大量时间构思。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话题,需要提出一个具有经济学直觉的话题。同时,我也会进行相关的文献研究,以确保论点与已有研究相辅相成,并具有边际创新。例如,对于企业“短债长用”的原因,国内外文献并未形成一致结论,这时就需要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弄清每个结论背后的特殊制度背景。这个过程可能异常艰难,但是保持长时间的思考定会形成一些不错的想法。我坚信话题和构思是成功写作的关键。
此外,写作过程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写作逻辑和实证细节的艰辛常常伴随着我。有时,我会陷入思维的困境中,无法找到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或者表述得不够流畅。这时候,我会尝试不同的写作技巧,如自由写作、头脑风暴或者与他人进行讨论,以寻找突破的方法。同时,对于实证细节,由于多轮与审稿人切磋,现在也基本把握了,但是时常还是感叹方法和实证变化太快。不过我坚信,万变不离其宗,话题领先于实证,没有好的话题,实证也显得可有可无。
正是上述这种思维的艰辛让我更加珍惜学术创新所带来的快乐。当我终于找到一个好的构思,并通过细致实证来实现想法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学术创新让我感到自豪,因为它代表着我对特定领域的贡献。有时候看到我的研究成果被他人引用,是一种无比充实的感受,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总结而言,我的写作缘由来源于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特定领域的热爱,灵感则源自于生活的点滴和文献的积累。在写作之前,我会投入大量时间用于构思。尽管思维的艰辛常常困扰着我,但学术创新带来的快乐让我乐此不疲。通过分享这一创造的旅程,我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读者去追求好想法,并体验学术创新带来的快乐。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改善》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