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从技能偏向视角探究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
发布时间:2023-09-22 08:51:26

 

白俊红(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张艺璇(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卞元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论文《人力资本扩张与中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基于高校扩招的准自然实验》的灵感源于作者对中国已然出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但发展缓慢这一现象的思考。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促进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如何能有效推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使其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理论上,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技能劳动的供给有关,而人力资本投资程度是影响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关键渠道,那么人力资本扩张就有可能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向。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探讨了人力资本与中性技术进步的关系,尚未充分关注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尤其缺乏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为此我们先确定了文章的研究主题,即从技能偏向视角探究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估人力资本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之间的因果效应?由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往往会伴随着技能溢价现象,从而带来激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其技能水平的反向影响效应,因此二者间可能具有比较强的内生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想到了将双重差分法与高校扩招政策结合的解决方案。就方法而言,相较于最小二乘回归法,双重差分法能够较好地克服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有效减少潜在的干扰因素。进一步地,如果样本是面板数据,双重差分法还有助于降低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进而提高量化评估的准确性。就高校扩招政策而言,中国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改革为增进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由此所引致的人力资本扩张浪潮,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仅为108.4万人,而到了教育部暂停本科扩招前的2011年,招生人数已达681.5万人,短短13年间招生规模增长了5倍有余;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同比增幅也由1998年的8.40%直接上升到了1999年的47.32%,相应地,高校毕业生的同比增幅在2003年达到近20年最高值40.39%。毋庸置疑,这些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对中国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冲击,这也为我们科学考察中国人力资本扩张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关系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准自然实验。基于上述逻辑,我们借助高校扩招的准自然实验系统评估了人力资本扩张对推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作用效应、机制与不同情境下作用效果的差异等问题。在我们研究团队对该文的无数次推敲打磨后,我们开启了漫长的投稿之旅。

成文到如今能够有幸在《经济评论》发表,历时三年之久,期间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经济评论》编辑部全体老师的辛苦付出!在稿件投到《经济评论》后,匿名审稿专家针对本文的核心概念定义、相互关系及理论机制等提出了有深度的建设性意见,使得本文更为精进完善。在三次的校稿环节,编辑部老师非常细致认真,从遣词造句、段落结构、图表格式等方面提出了详实的修改建议,使文章更为严谨规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科研之路曲折漫长但富有意义。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于中国经济现实,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人力资本扩张与中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基于高校扩招的准自然实验》载于《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